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等现象,称为“妊娠心烦”。亦称“子烦”。《经效产宝》有“妊娠常苦烦闷,此是子烦”的记载。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火热乘心,所谓“无热不成烦”,热邪扰心,则神明不宁,但有阴虚、痰火之不同。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子烦病因,曰
妊娠后,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经效产宝》有“治妊娠水气身肿腹胀方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肿脏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如在妊娠七八月以后,只是脚部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有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病因病机】
本
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不断自然流出者,称为“乳汁自出”。亦称“漏乳”或“乳汁自涌”。储病源候论》中有“产后乳汁溢候”。《经效产宝》有“产后乳汁自出”方论。《校注妇人良方》则有“产后乳出”方论。若体质健壮,气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饱满由满而溢者,不属病态。
【病因病机】
乳汁自出的病机
【证候特征】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征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梦多。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
【证候特征】
湿阻之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水湿重浊之邪,内困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化不健,故临床表现以湿滞重浊之象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系舌苔厚腻,濡为脉濡。再者本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有时可迁延较长时间,因为湿性粘腻,故而不
【证候特征】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也可先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如病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若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是为阳水;若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
怀孕以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痠、腹痛、小腹胀坠等现象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如先感胎动下坠,继而有轻微的腰痠腹胀,或阴道有少许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在现代医学中统称为“先兆流产”。
胎漏、胎动不安,进而发展,可见坠胎、小产之虞。一般在
妊娠期中,胸腹胀满,甚至喘急疼痛,烦躁不安,名为“胎气上逆”,古名“子悬”。
【病因病机】
产生本病的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或肝郁犯脾,孕后胎体渐长,胎碍脏腑,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致胎气上逆。
【辨证施治】
主要证候:妊娠胸闷腹胀,痞塞不舒,呼吸不畅,食后更甚,坐卧不安,甚
胎死腹中,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
本病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妊娠胎死腹中候》已有认识,“此或因惊动倒仆,或染温疫伤寒,邪毒入于胞脏,致令胎死”。至金元时期,有以其母体脉证变化来验胎死的。如河刚伤寒六书》:“……儿死腹中,脉弦数而涩……腹满急痛喘闷,股已不动者是也。”后世又有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证,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可病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