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式 翻身图说
束身站立,然后蹲下身体,两手贴体侧撑地(见图1),在肩臂的撑力下,两脚向前挪移,大致距离为肩到膝的距离,宁欠勿过(见图2),然后以膝前拱、以臀后拉做前后甩动若干次,以增强脚腕、膝、腰的灵活性(见图3)。甩动毕,平心静气,目光平视,一志凝神(若有若无),深匀绵细
第九式 行身图说
1、左独步
正身站立,两脚略宽于肩,与肩等宽或并脚均可(以自然舒适为度);将下垂之两手于腹前十指交叉(手心朝上);眼光平视(见图1)。然后,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右脚站稳,左脚向右脚前方抬膝提起(提起时脚背绷直,与小腿成一直面),尽力向左一踢(见图2、3)。
第十式 坐身图说
前言
坐功图式,在佛道两家是一种最多最惯用的练功方式。一般坐势有三种,曰天盘、人盘、地盘。天盘式是以两脚交叠于两大腿根部之上,脚心朝天,又名双打膝。天盘式被认为是标准坐势,佛门称此坐势为上兜率天(即欲界六天中第四天),能知足而生欢喜之心,入弥勒菩萨所。人
一、换气
每日子时和寅时到柏树多,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练功。先活动头、四肢、膝、踝等关节数分钟之后,面向南方,直身站立,口眼微闭,下颏微收,两足横开与肩同宽,双脚平直,脚尖稍内扣,脚掌心含空,双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外侧(如图1.1)
按上法将姿势摆好之后,从头面,颈项、肩关节、胸背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
二、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20)。
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
四、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它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
五、调气功
第一节 拉气
预备姿势:
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图47)。
动作;
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图48),
《达摩秘功》是达摩所传,系少林内功之精华,内养浩然之气,外练神风铁骨。 它是靠内气行功以意引气,气入丹田后,潜气内转。周流全身。久练此功者,筋骨强壮,内气充盈,精力充沛.一旦运功发劲,出手顿足可断砖碎石,用之击人,重如铁石击身,非常人所能承
与武术关系最密切的健身气功就是《易筋经》。自创立之初到现在,差不多各家各派均有或多或少的引用。但流传至今,易筋经版本众多,并无统一标准。这里择其影响较大者先列出四家。 本处刊载的易筋经内容均为古文(原文),未做解释,一方面为了保持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