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养生术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巫教的生殖崇拜。从原始先民的朴素的生殖崇拜观上,开始萌芽了阴阳互补的观点,从而创造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即作为中国哲学轴枢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由此发展起的房中术,就是一种调合阴阳的方法。殷商之际,房中术已成为一种通神疗
综合以上的马王堆汉墓医书中论述的房中之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房中养生必须顺应天地阴阳发展的规律,通晓自然界的变化,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达到长生的目的。这样一来,就把中国房中术的基础建立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之上,并与其它方仙之道如行气导引、辟谷服食拥有共同的理论
第六,强调房中技巧,讲述了许多具体的房中技术及注意事项,如十动、十节、十修、八动、十已、五音、五欲等,从而反映了先秦房中术达到了相当全面的水平。下面分别述之,以见其貌。
据《合阴阳》所载,所谓“十动”,是指性交开始为十次,以后逐渐增加为二十次、三十次、四十次、五十次、六十次、七十次、八
除马王堆汉墓医书中有关房中的文献外,尚有一部重要的房中专著《素女经》值得重视,因为它是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部古籍。据后人考证,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清人叶德辉在所编《双梅景阁丛书》中说:“《隋书·经籍志·子部·医家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
道教内丹学肇始于中国古代的神仙家。依史籍所载,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的理想,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至战国时又逐渐认识到男女合气之术是“天下至道”,主张炼气聚精存神,从而向内丹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自先秦至汉代,为内丹学的形成作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之际,是内
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一书,早已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炼丹著作之一。其实,中国炼丹术源远流长,在《参同契》之前,已有丹经出现,如现存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太清金液神丹经》均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都是最古老的炼丹著作。然而这两部丹经为具体丹法的实验记录,远没有象《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一书约六千余字,分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基本是用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朱熹评述说:“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其书的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下篇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
延年益寿、保健强身是道家几千年来追求的梦想。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就希望能从药物中提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通过服食地黄、天门冬、枸杞子、菊花、茯苓、柏子仁、松子仁等单味的植物药或钟乳石、硫黄、朱砂、云母、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
1984年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正方
杜仲、熟地、附子、苁蓉、牛膝、补骨脂、续断、官桂、甘草各四两,生地、大茴香、小茴香、菟丝子、蛇床子、紫梢花、鹿角各一两五钱,羊腰一对,赤石脂、龙骨各一两;用香油八斤,熬枯去渣。用黄丹四十八两,再入雄黄、丁香、沉香、木香、乳香、没药各一两,麝香三
明·方贤《奇效良方》正方
何首乌、小茴香、川椒(炒)、川楝子(取肉)、牡蛎(煨)、白姜(炮),各一两;苍术(泔浸一宿),香附各二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小肠气用霹雳酒送下。
歌曰:“一乌二术三茴香,更加椒楝牡香姜,善治耳聋并目暗,能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