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学肇始于中国古代的神仙家。依史籍所载,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的理想,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至战国时又逐渐认识到男女合气之术是“天下至道”,主张炼气聚精存神,从而向内丹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自先秦至汉代,为内丹学的形成作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之际,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唐末五代,内丹学进入成熟时期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内丹修炼的著名丹家及许多内丹经典。内丹学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养生家与道家长期同衰老死亡作斗争取得的成果,是他们数千年来探索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奥秘的智慧结晶。它是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精华,也是道士传法、修炼的基本内容。
从历史上看,内炼修养之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以前。它的肇始,与远古即有的原始巫教活动有关,是由巫师在祭神、内炼、疗病、通灵时的轻歌曼舞、针砭按摩、行气导引、房中摄养等活动发展演化而来。相传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路史》卷9),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黄帝有“移精变气”的修炼体验,王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内炼方术已相当流行。在《庄子》书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修炼方术,如“熊经鸟申”、“吐故纳新“、“缘督为经”、“踵息”、“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战国时代已有《却谷含气篇》、《行气玉佩铭》等流行于世,西汉又有《导引图》等。这些皆成为内丹学的基本素材。《楚辞·远游》所载王乔、赤松子行气术,就是一种修持先天真气的古朴丹法。
概而言之,内丹学就是将王乔、赤松、彭祖的行气导引,容成、玄女、素女的房中秘术,安期生、羡门高的药饵服食术相互融汇升华而成的一种综合、高级的内养学。换而言之,晚周仙道的三派神仙,是道教内丹学的直接源头。
另一方面,《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问世,又为内丹学的形成提供了必须的理论基础。老庄学派的道论及略后的黄老道思想,皆为道教内丹学的核心理论。其众多的概念、范畴如有无、动静、魂魄、抱一、抟气、至虚、至柔、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归根、复命、观复、深根、固蒂、恍惚、负阴、抱阳、恬淡、无为、养神等,均被内丹学所沿用。其“致虚极、守静笃”、“抟气致柔”、“修除玄鉴”的功夫,凝神、坐忘、心斋、守一、守舍等秘法,也被汲取为内丹法诀。至于老庄学派倡导的圣人、真人、仙人的境界,更是成了内丹派遵循的行为模式和理想的目标。
内丹学渊源甚古,由来多端,初始于晚周仙道与先秦道家、秦汉黄老家。故道教认为此学开宗于黄帝,祖述于老子,阐发于魏伯阳,宏扬于南北二宗诸祖。元陈致虚《金丹大要》卷一曰:“金丹之道,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何限。求之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自河上公五传,而至伯阳真人,祖天师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流教。仙翁济幽,旌阳斩蛟,是皆逢时匡世救劫,乃真仙之余事耳。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间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复有传世存道,序传诗歌,或隐或显,宁具知乎!至于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运者,又难备知。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祖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
南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亦说:“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一时媾精,一日结胎,十月脱胎,三年无阴,是谓纯阳之仙。六年绝粒,鼻无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黄金其筋,履蹈虚空,洞贯金石,此修仙之极致也。自老子、黄帝而下,凡飞腾变化之俦,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经》,以诏后世。黄帝著《阴符经》,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阳因之作《周易参同契》,以极其底蕴。正阳钟离权由之作《云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纯阳吕岩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以广其意。华阳施肩吾修之,作《会真记》以诱进学之士。虽皆发明道要,显示机缄,然而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并不曾说破。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大致勾划出道教内丹学肇始、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过程。
据今掌握的史料,东汉时期的早期道经中已有内丹的记述。如《太平经》有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提出了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等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主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无使漏泄”,并联系房中术等提出了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提出了“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之后,《黄庭内景经》、《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葛玄《五千文经序》、葛洪《抱朴子内篇》以及陶弘景《养生延命录》等经典,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方术,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息等修炼方法。然而,唐以前,外丹学盛行,人们皆相信“不死之要道在神丹”(外金丹),内炼方术可与金丹大药相配合,起到养生延年的作用,却“不能度世以致乎仙”。故汉唐之际,外丹盛行而内丹隐晦,知内丹学之人甚少。
引人兴趣的是,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内丹”一词最早的记载,却见于佛教天台宗的文献中。早在梁陈时的佛教天台三祖慧思,就曾谈到要“藉外丹力修内丹”。他说:“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升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这是古文献中笫一次明确地将内丹、外丹并列而论,且以外丹之力助内丹之修炼。
其后,隋开皇年问的罗浮山道士苏元朗,提出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著作《太清石壁记》、《茅君歌》及《宝藏论》,其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伺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生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罗浮山志》)
至唐代,外丹学盛极而衰,内丹学则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不但有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帧、杜光庭大力阐扬的修心神以契道的思想,又有张果、钟离权、吕洞宾等人发挥的炼气结丹的思想,陶植、羊参微主张的真阴真阳互涵、铅汞性情合亲、龙虎互逐的思想,彭晓等人借周易封又规范炼丹“数”与“候”的思想,还有谭峭《化书》所主张的“形可不生,神可不化”的思想。唐末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和崔希范《入药镜》中,将内炼思想上升到性命的高度,内丹理论系统初见端睨。北宋初,陈抟以生动形象的《无极图》勾勒出内修的全过程及其顺逆、阴阳、五行和人体窍穴等多方面的联系,至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说的成熟。
宋以后内丹学的发展,一方面深入地吸收佛儒修心炼性的理论成份,另一方面则在性命双修的原则下,结合修行者智识德行的高低,多途径地探讨了内修成仙的可能性,使内丹学呈现了具体细密、门派林立的情形。先后出现了张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的“先命后性“的“南派”,王重阳、丘处机的“先性后命“的“北派”,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的“中派”,陆西星的“东派”,李西月的“西派”,伍守阳、柳华阳的“伍柳派”。北派以清净孤修为主,南派刘永年、翁筷光、陈致虚等人则以阴阳双修为本。此外,还有文始派、青城派、三丰派等等。内丹典籍日渐繁多,功法门类齐备,在道教史上,内丹学已成为主流。
从理论上说,内丹学吸收了传统的精气神学说,主张性命的修炼。在此,性主要是指心性、理性,即人精神中的先天本原或不变恒常的本性,丹经名之曰“真性”、“真心”、“真意”、“元神”;命则是指生命、形体、精气,即人生命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与内在动力,丹经中谓之“元精”、“元气”、“元阳”。性命双修,也就是炼气炼神。《道枢·众妙术》:“内丹之要,在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曰:“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肾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衰乐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
性命双修的过程,始终贯彻着“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基本原理。无论是清净孤修派或阴阳双修派丹法,都主张从逆的方向返本还原,在人体内模拟宇宙反演和人体反演过程,将性命还归虚无,致力于超越生命有限性的目的。内丹学认为,人和自然的演化关系是神(道)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的性命双修则应逆向而行,即炼精(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为“逆修”。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这种逆修复命的过程,需要丹家贯注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才能“盗天地,夺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
内丹修炼以“阴阳感应”为原则。不仅阴阳、乾坤、坎离、心肾、龙虎、水火之间存在交感关系,而且人与自然环境、人体与道体、修丹与修德也存在着感应关系。正因为有此感应关系,修炼才可“以心比天,以肾比地”,以肾为水,以心为火,也才可修丹修德以合于道。外内丹都讲求“形神俱妙”,但内丹所讲的形神俱妙并非形体直接与神飞升,而是以“化”的形式与神和道同在。内丹家认为,“凡有象者,终归于坏,惟道成者,神与道合,永却无坏“(《金丹大要》)。内炼的目标是“阴尽阳纯”,以阳神契合大道,而阳神则是生身的“化身”,阳神合道,也就是“形神俱妙”。
从功法上说,内丹主要包括内炼诸要素和炼养的阶次。关于内炼要素,陈虚白在《规中指南》中说:“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这里的“玄牝“即指鼎炉。鼎炉在丹经中异名甚多,如乾坤鼎器、坎离匡廓、太乙神炉、混元丹鼎、阴炉阳鼎、玉炉金鼎等等。具体地讲,下丹田通常指“炉”,头顶泥丸宫为“大鼎”,中丹田黄庭指“小鼎”。三丹田在内炼中各有所司,即下丹田主精,中丹田主气,上丹田主神。药物在内丹中指精、气、神,如《玉皇心印经》所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药物也有种种异名,翁藻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中,列精气的代号有坎、皮、金、月魄、水虎、黑铅等29种;列神的代号有离、卯、木、日魂、诧女、真汞、火龙、金乌等37种。火候,内丹以神的运用为“火”,以运火退符的时刻和数度为“候”。为了准确无差地把握火候,丹家将人体运行的节律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加以比照,在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时中取刻,在天地自然这个大参考系中找到准确进火退符的时刻。同时,又结合人体内炼的具体情况,讲求灵活运用。为了确认身中阳长阴消的程度与周期,丹家又借用了《周易》四正卦、八卦、十二消息卦及六十卦的卦爻变化作为规范。根据修炼程度的高低,火候又分小周天火候与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谓子午周天,大周天谓卯酉周天。小周天运转河车,循行任督,用三田返复。大周天则一意规中,注重温养,调神于二田之间。
关于修炼的阶次,各家体验有差,下手处也各异,就可以公开传授的清净丹法而论,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首先是筑基。丹家认为,人自婴儿长大成人,其精气神皆有所损亏,故须经筑基功夫,“炼神,调气,养精。达到三全才可以进入百日关(《龙门丹诀》)。筑基以炼己为首要,即做到“万念惧抿,一灵独存“。其次是初关—炼精化气,为“有为“工夫。其过程包括采药、封固、炼药、止火四个阶段。因其运炼须三百息足,故称“百日关”。又依其搬运河车,行龙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称“小周天工夫“。第三为中关—炼气化神。是有为向无为过渡功夫。具体过程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温养圣胎等。因其温养过程如十月怀胎,故称“十月关”。又依其行乾坤交媾,用卯酉周天火候,故又称“大周天功夫”。笫四为上关——炼神还虚。为丹法之无为功夫。具体过程包括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因其如达摩九年面壁,故称为“九年关”。
内丹学在唐宋以后成为道教思想及养生学的核心,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之后曾兴起玄学、佛学、理学、内丹学四大思潮,内丹学的兴盛即吸收了其它三学的精髓,广纳博采,同时亦影响了宋明以来各派学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开掘内丹修炼中丰富而精深的思想内涵,对生命科学、人体科学、医学、养生学、哲学及至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文]章#来 源} ww*w.z%hgx$zz.cn~>
从历史上看,内炼修养之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以前。它的肇始,与远古即有的原始巫教活动有关,是由巫师在祭神、内炼、疗病、通灵时的轻歌曼舞、针砭按摩、行气导引、房中摄养等活动发展演化而来。相传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路史》卷9),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黄帝有“移精变气”的修炼体验,王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内炼方术已相当流行。在《庄子》书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修炼方术,如“熊经鸟申”、“吐故纳新“、“缘督为经”、“踵息”、“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战国时代已有《却谷含气篇》、《行气玉佩铭》等流行于世,西汉又有《导引图》等。这些皆成为内丹学的基本素材。《楚辞·远游》所载王乔、赤松子行气术,就是一种修持先天真气的古朴丹法。
概而言之,内丹学就是将王乔、赤松、彭祖的行气导引,容成、玄女、素女的房中秘术,安期生、羡门高的药饵服食术相互融汇升华而成的一种综合、高级的内养学。换而言之,晚周仙道的三派神仙,是道教内丹学的直接源头。
另一方面,《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问世,又为内丹学的形成提供了必须的理论基础。老庄学派的道论及略后的黄老道思想,皆为道教内丹学的核心理论。其众多的概念、范畴如有无、动静、魂魄、抱一、抟气、至虚、至柔、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归根、复命、观复、深根、固蒂、恍惚、负阴、抱阳、恬淡、无为、养神等,均被内丹学所沿用。其“致虚极、守静笃”、“抟气致柔”、“修除玄鉴”的功夫,凝神、坐忘、心斋、守一、守舍等秘法,也被汲取为内丹法诀。至于老庄学派倡导的圣人、真人、仙人的境界,更是成了内丹派遵循的行为模式和理想的目标。
内丹学渊源甚古,由来多端,初始于晚周仙道与先秦道家、秦汉黄老家。故道教认为此学开宗于黄帝,祖述于老子,阐发于魏伯阳,宏扬于南北二宗诸祖。元陈致虚《金丹大要》卷一曰:“金丹之道,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何限。求之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自河上公五传,而至伯阳真人,祖天师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流教。仙翁济幽,旌阳斩蛟,是皆逢时匡世救劫,乃真仙之余事耳。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间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复有传世存道,序传诗歌,或隐或显,宁具知乎!至于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运者,又难备知。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祖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
南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亦说:“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一时媾精,一日结胎,十月脱胎,三年无阴,是谓纯阳之仙。六年绝粒,鼻无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黄金其筋,履蹈虚空,洞贯金石,此修仙之极致也。自老子、黄帝而下,凡飞腾变化之俦,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经》,以诏后世。黄帝著《阴符经》,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阳因之作《周易参同契》,以极其底蕴。正阳钟离权由之作《云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纯阳吕岩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以广其意。华阳施肩吾修之,作《会真记》以诱进学之士。虽皆发明道要,显示机缄,然而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并不曾说破。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大致勾划出道教内丹学肇始、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过程。
据今掌握的史料,东汉时期的早期道经中已有内丹的记述。如《太平经》有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提出了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等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主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无使漏泄”,并联系房中术等提出了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提出了“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之后,《黄庭内景经》、《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葛玄《五千文经序》、葛洪《抱朴子内篇》以及陶弘景《养生延命录》等经典,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方术,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息等修炼方法。然而,唐以前,外丹学盛行,人们皆相信“不死之要道在神丹”(外金丹),内炼方术可与金丹大药相配合,起到养生延年的作用,却“不能度世以致乎仙”。故汉唐之际,外丹盛行而内丹隐晦,知内丹学之人甚少。
引人兴趣的是,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内丹”一词最早的记载,却见于佛教天台宗的文献中。早在梁陈时的佛教天台三祖慧思,就曾谈到要“藉外丹力修内丹”。他说:“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升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这是古文献中笫一次明确地将内丹、外丹并列而论,且以外丹之力助内丹之修炼。
其后,隋开皇年问的罗浮山道士苏元朗,提出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著作《太清石壁记》、《茅君歌》及《宝藏论》,其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伺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生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罗浮山志》)
至唐代,外丹学盛极而衰,内丹学则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不但有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帧、杜光庭大力阐扬的修心神以契道的思想,又有张果、钟离权、吕洞宾等人发挥的炼气结丹的思想,陶植、羊参微主张的真阴真阳互涵、铅汞性情合亲、龙虎互逐的思想,彭晓等人借周易封又规范炼丹“数”与“候”的思想,还有谭峭《化书》所主张的“形可不生,神可不化”的思想。唐末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和崔希范《入药镜》中,将内炼思想上升到性命的高度,内丹理论系统初见端睨。北宋初,陈抟以生动形象的《无极图》勾勒出内修的全过程及其顺逆、阴阳、五行和人体窍穴等多方面的联系,至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说的成熟。
宋以后内丹学的发展,一方面深入地吸收佛儒修心炼性的理论成份,另一方面则在性命双修的原则下,结合修行者智识德行的高低,多途径地探讨了内修成仙的可能性,使内丹学呈现了具体细密、门派林立的情形。先后出现了张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的“先命后性“的“南派”,王重阳、丘处机的“先性后命“的“北派”,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的“中派”,陆西星的“东派”,李西月的“西派”,伍守阳、柳华阳的“伍柳派”。北派以清净孤修为主,南派刘永年、翁筷光、陈致虚等人则以阴阳双修为本。此外,还有文始派、青城派、三丰派等等。内丹典籍日渐繁多,功法门类齐备,在道教史上,内丹学已成为主流。
从理论上说,内丹学吸收了传统的精气神学说,主张性命的修炼。在此,性主要是指心性、理性,即人精神中的先天本原或不变恒常的本性,丹经名之曰“真性”、“真心”、“真意”、“元神”;命则是指生命、形体、精气,即人生命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与内在动力,丹经中谓之“元精”、“元气”、“元阳”。性命双修,也就是炼气炼神。《道枢·众妙术》:“内丹之要,在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曰:“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肾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衰乐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
性命双修的过程,始终贯彻着“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基本原理。无论是清净孤修派或阴阳双修派丹法,都主张从逆的方向返本还原,在人体内模拟宇宙反演和人体反演过程,将性命还归虚无,致力于超越生命有限性的目的。内丹学认为,人和自然的演化关系是神(道)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的性命双修则应逆向而行,即炼精(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为“逆修”。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这种逆修复命的过程,需要丹家贯注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才能“盗天地,夺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
内丹修炼以“阴阳感应”为原则。不仅阴阳、乾坤、坎离、心肾、龙虎、水火之间存在交感关系,而且人与自然环境、人体与道体、修丹与修德也存在着感应关系。正因为有此感应关系,修炼才可“以心比天,以肾比地”,以肾为水,以心为火,也才可修丹修德以合于道。外内丹都讲求“形神俱妙”,但内丹所讲的形神俱妙并非形体直接与神飞升,而是以“化”的形式与神和道同在。内丹家认为,“凡有象者,终归于坏,惟道成者,神与道合,永却无坏“(《金丹大要》)。内炼的目标是“阴尽阳纯”,以阳神契合大道,而阳神则是生身的“化身”,阳神合道,也就是“形神俱妙”。
从功法上说,内丹主要包括内炼诸要素和炼养的阶次。关于内炼要素,陈虚白在《规中指南》中说:“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这里的“玄牝“即指鼎炉。鼎炉在丹经中异名甚多,如乾坤鼎器、坎离匡廓、太乙神炉、混元丹鼎、阴炉阳鼎、玉炉金鼎等等。具体地讲,下丹田通常指“炉”,头顶泥丸宫为“大鼎”,中丹田黄庭指“小鼎”。三丹田在内炼中各有所司,即下丹田主精,中丹田主气,上丹田主神。药物在内丹中指精、气、神,如《玉皇心印经》所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药物也有种种异名,翁藻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中,列精气的代号有坎、皮、金、月魄、水虎、黑铅等29种;列神的代号有离、卯、木、日魂、诧女、真汞、火龙、金乌等37种。火候,内丹以神的运用为“火”,以运火退符的时刻和数度为“候”。为了准确无差地把握火候,丹家将人体运行的节律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加以比照,在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时中取刻,在天地自然这个大参考系中找到准确进火退符的时刻。同时,又结合人体内炼的具体情况,讲求灵活运用。为了确认身中阳长阴消的程度与周期,丹家又借用了《周易》四正卦、八卦、十二消息卦及六十卦的卦爻变化作为规范。根据修炼程度的高低,火候又分小周天火候与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谓子午周天,大周天谓卯酉周天。小周天运转河车,循行任督,用三田返复。大周天则一意规中,注重温养,调神于二田之间。
关于修炼的阶次,各家体验有差,下手处也各异,就可以公开传授的清净丹法而论,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首先是筑基。丹家认为,人自婴儿长大成人,其精气神皆有所损亏,故须经筑基功夫,“炼神,调气,养精。达到三全才可以进入百日关(《龙门丹诀》)。筑基以炼己为首要,即做到“万念惧抿,一灵独存“。其次是初关—炼精化气,为“有为“工夫。其过程包括采药、封固、炼药、止火四个阶段。因其运炼须三百息足,故称“百日关”。又依其搬运河车,行龙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称“小周天工夫“。第三为中关—炼气化神。是有为向无为过渡功夫。具体过程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温养圣胎等。因其温养过程如十月怀胎,故称“十月关”。又依其行乾坤交媾,用卯酉周天火候,故又称“大周天功夫”。笫四为上关——炼神还虚。为丹法之无为功夫。具体过程包括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因其如达摩九年面壁,故称为“九年关”。
内丹学在唐宋以后成为道教思想及养生学的核心,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之后曾兴起玄学、佛学、理学、内丹学四大思潮,内丹学的兴盛即吸收了其它三学的精髓,广纳博采,同时亦影响了宋明以来各派学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开掘内丹修炼中丰富而精深的思想内涵,对生命科学、人体科学、医学、养生学、哲学及至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文]章#来 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