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证,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可病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畅地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类型。
1.气滞血瘀 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2.寒湿凝滞 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3.气血虚弱 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4.肝肾亏损 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体,故使小腹虚痛。
【辨证施治】
本病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辨其寒热虚实。一般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经后疼痛为虚。痛时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痛经的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主要是以通调气血为主。如因虚而致痛经者,以补为通。因气滞而致血滞者,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血瘀而不通者,以行血逐瘀为主。若血热气实者,以清热凉血为主。病因不同,治法各异,着重调血通经,则痛自除。
1.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证候分析:气滞则小腹、胸胁、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而淋漓不畅。由滞而瘀,则经色紫黯有血块,块下则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舌紫黯,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方中枳壳、乌药、香附理气止痛。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若证偏气滞者,则重用枳壳、乌药、香附以行气为主。若偏血瘀者,则重用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以活血化瘀为主。若滞而兼热,证见经色深红而有块,苔黄脉数者,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丹皮)。方中生地、黄连、丹皮清热凉血。当归、桃仁、川芎、红花、莪术、延胡索活血行瘀止痛。香附理气行滞。白芍和营敛阴。热清气行,则痛自止。
2.寒湿凝滞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证候分析: 寒湿之邪伤于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故经水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因胞脉系肾,故痛甚则连及腰脊。血得热则行,故得热则舒。寒湿停滞,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故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阻,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温经化瘀,散寒利湿。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苍术、茯苓。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官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苍术、茯苓利湿化浊。
3.气血虚弱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虚细。
证候分析: 气血不足,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喜揉按。气血虚弱,血失温熙,故经水量少,色淡质清。血虚不能上荣,则面色苍白。气虚阳气不振,故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虚细,均为气血两亏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 圣愈汤(《兰室秘藏》)(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香附、甘草。方中党参、黄芪补益中气。当归、川芎活血调经。熟地养血。香附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肝肾亏损
主要证候: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膂痠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 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冲任俱虚,故经来量少色淡。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小腹隐痛。肾虚则头晕耳鸣,腰膂痠楚。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均为肝肾亏损之候。
治法:调补肝肾。
方药: 调肝汤(《傅青子女科》)(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方中山药、阿胶滋阴补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茱萸补肝肾,益精气。巴戟温肾益冲任。如腰骶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小腹两侧痛者,加小茴香、橘核。两胁疼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夜尿频数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
【其他治疗】
1.单方验方:
(1)痛经散(《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当归12 川芎6 丹参15 五灵脂 香附 蒲黄 白芍 桃仁各9 九香虫4.5 将上药共研细末,于经前三天或正值经期服用,一日两次,每次6~10克。也可作汤剂服用。
(2)益母草(干品)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2.针灸
(1)体针:三阴交、合谷(针),关元、气海(先针后灸)。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子宫、交感、神门。针刺,留针15~20分钟。<@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畅地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类型。
1.气滞血瘀 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2.寒湿凝滞 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3.气血虚弱 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4.肝肾亏损 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体,故使小腹虚痛。
【辨证施治】
本病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辨其寒热虚实。一般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经后疼痛为虚。痛时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痛经的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主要是以通调气血为主。如因虚而致痛经者,以补为通。因气滞而致血滞者,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血瘀而不通者,以行血逐瘀为主。若血热气实者,以清热凉血为主。病因不同,治法各异,着重调血通经,则痛自除。
1.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证候分析:气滞则小腹、胸胁、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而淋漓不畅。由滞而瘀,则经色紫黯有血块,块下则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舌紫黯,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方中枳壳、乌药、香附理气止痛。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若证偏气滞者,则重用枳壳、乌药、香附以行气为主。若偏血瘀者,则重用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以活血化瘀为主。若滞而兼热,证见经色深红而有块,苔黄脉数者,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丹皮)。方中生地、黄连、丹皮清热凉血。当归、桃仁、川芎、红花、莪术、延胡索活血行瘀止痛。香附理气行滞。白芍和营敛阴。热清气行,则痛自止。
2.寒湿凝滞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证候分析: 寒湿之邪伤于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故经水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因胞脉系肾,故痛甚则连及腰脊。血得热则行,故得热则舒。寒湿停滞,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故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阻,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温经化瘀,散寒利湿。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苍术、茯苓。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官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苍术、茯苓利湿化浊。
3.气血虚弱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虚细。
证候分析: 气血不足,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喜揉按。气血虚弱,血失温熙,故经水量少,色淡质清。血虚不能上荣,则面色苍白。气虚阳气不振,故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虚细,均为气血两亏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 圣愈汤(《兰室秘藏》)(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香附、甘草。方中党参、黄芪补益中气。当归、川芎活血调经。熟地养血。香附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肝肾亏损
主要证候: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膂痠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 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冲任俱虚,故经来量少色淡。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小腹隐痛。肾虚则头晕耳鸣,腰膂痠楚。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均为肝肾亏损之候。
治法:调补肝肾。
方药: 调肝汤(《傅青子女科》)(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方中山药、阿胶滋阴补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茱萸补肝肾,益精气。巴戟温肾益冲任。如腰骶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小腹两侧痛者,加小茴香、橘核。两胁疼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夜尿频数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
【其他治疗】
1.单方验方:
(1)痛经散(《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当归12 川芎6 丹参15 五灵脂 香附 蒲黄 白芍 桃仁各9 九香虫4.5 将上药共研细末,于经前三天或正值经期服用,一日两次,每次6~10克。也可作汤剂服用。
(2)益母草(干品)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2.针灸
(1)体针:三阴交、合谷(针),关元、气海(先针后灸)。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子宫、交感、神门。针刺,留针15~20分钟。<@文{章>来》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