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燥易怒,悲伤啼哭,或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等证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亦有称为“周期性精神病”者。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情志内伤,思虑劳倦或肝气郁结所致。
1.肝气郁结 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脾虚则不能化生精血,使心神失养,神无所
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1.肝气郁结 奎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经行阴血下注冲任,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经行身痛”。
【诊断要点】
本病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或遇经行则身痛加重,经净疼痛渐减。不同于内科痹证,痹证则不随月经周期而发。
【辨证施治】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气血虚弱者,养营和血;因于寒湿者,则温阳散寒除湿。
1
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头痛”。《张氏医通》有“经行辄头痛”的记载。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若素体血虚,经行时益感不足,血不上荣,或因瘀血内阻,络脉不通,或因清志内伤,气郁化火,皆可导致本病。
1.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叶氏女科证治》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多为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因气为血帅,血热则气热,气逆则血逆。临床常见的证型。则有肝经郁火,肺肾阴虚两种。
1
妇女在四十九岁左右,月经开始终止,称为“绝经”或“经断”。有些妇女在绝经前后,往往出现一些症状,如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痠骨楚,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等。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的综合出现。有的可能延续二、三年之久,名为“绝经前后
【证候特征】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 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
【证候特征】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而腹痛,呈阵发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约10~20次,粪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脓血状,里急后重感显著。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也有呈散在发病者。其特征以湿热疫毒壅滞肠腑
【证候特征】
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兹列述如下:
1.热淋 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2.石淋 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证候特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水湿的郁滞塞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