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特征】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证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证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证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迫促,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痰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4.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喘证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1.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2.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塞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证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辨证施治】
一、实喘
1.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还可加半夏、苏子、橘皮等化痰利气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还可加黄芩、桑白皮、栝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平喘之功。
2.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栝蒌、海蛤粉清化痰热;痰源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臭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塞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塞以平喘。 若痰浊扶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黯紫,舌质紫暗,苔法腻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还可加泽兰、益母草、桂枝活血行水。
5.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脚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本方出自《医碥》,由四磨饮子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气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实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二、虚喘
1.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用黄芪补益肺气,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助肺,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干姜、半夏温肺化痰,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栝蒌润肺化痰。
2.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端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倾红唇赤,舌红少苦,脉细或细数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阻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 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见面、唇、爪甲、舌质黯,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三.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方中用人参15~30g、附子15g,急煎频服,并送股黑锡丹3~4g。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2~3g,以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应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额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肤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文[章 来 源} ww《w.z%hgx(zz.cn&>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证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证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证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迫促,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痰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4.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喘证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1.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2.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塞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证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辨证施治】
一、实喘
1.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还可加半夏、苏子、橘皮等化痰利气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还可加黄芩、桑白皮、栝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平喘之功。
2.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栝蒌、海蛤粉清化痰热;痰源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臭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塞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塞以平喘。 若痰浊扶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黯紫,舌质紫暗,苔法腻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还可加泽兰、益母草、桂枝活血行水。
5.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脚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本方出自《医碥》,由四磨饮子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气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实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二、虚喘
1.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用黄芪补益肺气,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助肺,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干姜、半夏温肺化痰,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栝蒌润肺化痰。
2.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端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倾红唇赤,舌红少苦,脉细或细数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阻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 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见面、唇、爪甲、舌质黯,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三.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方中用人参15~30g、附子15g,急煎频服,并送股黑锡丹3~4g。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2~3g,以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应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额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肤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文[章 来 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