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有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女科准绳》引袁了凡说:“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姻纭之候,于一时晨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可见在明代以前,已认识月经周期中有一日是受孕的“的候”--姻韫期,即现今所称之“排卵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出血,前人虽无专论,但可参考月经先期、经漏、赤白带下等有关文献。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蓄积,由空虚渐充盛。至两次月经之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充实,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氤氲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受此阳气之冲击,阴络易伤而血溢,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湿热内蕴,此际可使热与阳气动血,因而出血;又或宿有瘀血内留,此时亦可瘀为阳动易出血。
其主要机理,可以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
1.肾阴虚 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阴不足,精亏血损,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
2.湿热 情怀不畅,肝郁气滞,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成湿,湿邪下注,蕴而生热,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故出血。
3.血瘀 体质不足,复因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当此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以致出血。
【辨证要点】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姻纭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或伴有腰疾,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痒,带下增多,质粘如蛋清者。此外,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作本病诊断依据。
与月经先期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基础体温在高温相之前出血。
与月经过少的鉴别,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的中间。
与赤白带、经漏的鉴别,赤白带、经漏无周期;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
一般通过详细问诊及测量基础体温,是可以区别的。
【辨证施治】
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然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在治疗上,滋养肾阴虽为主法,亦要按照辨证结果,分别处理。
1.肾阴虚
主要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疾,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
证候分析:肾阴亏损,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但非因邪热煎迫,故血量不多;阴虚阳动,故色红。肾阴虚,故头晕难寐。阴液不足,故便难而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为肾阴虚损之征。
治法:滋阴止血
方药: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合二至丸(方见经期延长)。 方中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元参、麦冬补益肾阴;白芍养阴敛阴;阿胶滋阴养血,且有止血之功。《傅青主女科》谓此方:“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女贞子、旱莲草,不仅有利于滋阴,且有利于控制出血。心肝郁火,上方加醋柴胡、黑栀子。
2.湿热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粘腻,无血块,或如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亦多,质粘腻。舌苦黄白腻,根部稍厚,脉细弦。
证候分析:湿热因阳气动而扰动血海,故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湿浊与血俱下则质粘腻,或如赤带、赤白带;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者则出血量多,胸闷烦躁,小便短赤;湿重于热则神疲乏力,周身骨节酸楚,饮食较差,平时带下多,质粘腻等。舌苔黄白腻,根部稍厚,脉细弦者,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本方原治赤带,方中有阿胶、红枣,因纳食较差,苔腻,故去之。傅氏在本方后说:“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方中白芍、当归、生地、黑豆补肾养血柔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小蓟清热止血,茯苓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如在方中再加苡仁、苍术等更佳。
3.血瘀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
证候分析:血瘀阻滞胞络,因阳气动而血亦动;动则血海不宁,络脉损伤,故出血色紫黑而有血块,且伴有少腹胀痛、刺痛之感觉;气滞不畅,故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为瘀血之象。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方中生地、归尾、赤芍养血活血,桃仁、大黄、丹皮活血祛瘀,枳壳行气散结,龟板养阴止血。全方有活血祛瘀,养阴止血的作用。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蓄积,由空虚渐充盛。至两次月经之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充实,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氤氲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受此阳气之冲击,阴络易伤而血溢,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湿热内蕴,此际可使热与阳气动血,因而出血;又或宿有瘀血内留,此时亦可瘀为阳动易出血。
其主要机理,可以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
1.肾阴虚 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阴不足,精亏血损,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
2.湿热 情怀不畅,肝郁气滞,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成湿,湿邪下注,蕴而生热,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故出血。
3.血瘀 体质不足,复因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当此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以致出血。
【辨证要点】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姻纭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或伴有腰疾,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痒,带下增多,质粘如蛋清者。此外,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作本病诊断依据。
与月经先期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基础体温在高温相之前出血。
与月经过少的鉴别,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的中间。
与赤白带、经漏的鉴别,赤白带、经漏无周期;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
一般通过详细问诊及测量基础体温,是可以区别的。
【辨证施治】
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然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在治疗上,滋养肾阴虽为主法,亦要按照辨证结果,分别处理。
1.肾阴虚
主要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疾,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
证候分析:肾阴亏损,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但非因邪热煎迫,故血量不多;阴虚阳动,故色红。肾阴虚,故头晕难寐。阴液不足,故便难而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为肾阴虚损之征。
治法:滋阴止血
方药: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合二至丸(方见经期延长)。 方中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元参、麦冬补益肾阴;白芍养阴敛阴;阿胶滋阴养血,且有止血之功。《傅青主女科》谓此方:“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女贞子、旱莲草,不仅有利于滋阴,且有利于控制出血。心肝郁火,上方加醋柴胡、黑栀子。
2.湿热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粘腻,无血块,或如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亦多,质粘腻。舌苦黄白腻,根部稍厚,脉细弦。
证候分析:湿热因阳气动而扰动血海,故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湿浊与血俱下则质粘腻,或如赤带、赤白带;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者则出血量多,胸闷烦躁,小便短赤;湿重于热则神疲乏力,周身骨节酸楚,饮食较差,平时带下多,质粘腻等。舌苔黄白腻,根部稍厚,脉细弦者,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本方原治赤带,方中有阿胶、红枣,因纳食较差,苔腻,故去之。傅氏在本方后说:“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方中白芍、当归、生地、黑豆补肾养血柔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小蓟清热止血,茯苓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如在方中再加苡仁、苍术等更佳。
3.血瘀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
证候分析:血瘀阻滞胞络,因阳气动而血亦动;动则血海不宁,络脉损伤,故出血色紫黑而有血块,且伴有少腹胀痛、刺痛之感觉;气滞不畅,故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为瘀血之象。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方中生地、归尾、赤芍养血活血,桃仁、大黄、丹皮活血祛瘀,枳壳行气散结,龟板养阴止血。全方有活血祛瘀,养阴止血的作用。
<]文>章]来》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