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特征】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是肺胀的证候特征。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感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肺胀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和肺气肿体征。由肺及心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早期仅为疲劳或活动后有心悸气短,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胸部攻撑膨满,憋闷如塞,心悸气急加重或有紫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颈脉动甚,右胁下癥积,下肢浮肿和腹水。病变后期,喘咳上气进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卧,白粘痰增多或咯黄绿色脓痰,紫绀明显,头痛,有时烦躁不安,有时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谵语,肉瞤,震颤,抽搐,甚或出现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质多为暗紫、紫绝,舌下脉络瘀暗增粗。
【病因病机】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证的临床表现,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
1.哮病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其证候特点与肺胀的喘咳上气有显著的不同。
2.喘证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而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喘咳上气,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肺胀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2.辨脏腑阴阳 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
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祛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辨证施治】
1.外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2.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本方用麻黄、石膏,辛凉配伍,辛能宣肺散邪,凉能清泄内热;生姜、半夏散饮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枣安内攘外,以扶正祛邪。 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者,加鱼腥草、黄芩、栝蒌皮、贝母、桑白皮等以清热化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互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通腑泄热以降肺气。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3.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脑汤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葶苈子涤痰除定,以开泄肺气;佐大枣甘温安中,而缓药性,使泻不伤正;桂枝通阳化气,茯苓除湿化痰,丹皮、桃仁、赤芍助桂技通血脉,化瘀滞。还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变。
4.痰蒙神窍
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闰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方中用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甘草清热化痰;菖蒲开窍化痰;人参扶正防脱。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用凉隔散或增液承气汤;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熄风;瘀血明显,唇甲紫绀加红花、桃仁、水蛭活血通脉;如热伤血络,见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
5.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方中用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补益肺牌之气;蛤蚧、五味子补肺纳肾;干姜、半夏温肺化饮;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还可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温阳散寒;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养阴清热。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
6.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给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方中用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还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水肿势剧,上渍心肺,见心悸喘满,喘息不得卧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行气逐水。<健/康<养 生{保{健(网& 《w ww.zhgx&zz.)cn [版权所有》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是肺胀的证候特征。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感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肺胀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和肺气肿体征。由肺及心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早期仅为疲劳或活动后有心悸气短,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胸部攻撑膨满,憋闷如塞,心悸气急加重或有紫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颈脉动甚,右胁下癥积,下肢浮肿和腹水。病变后期,喘咳上气进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卧,白粘痰增多或咯黄绿色脓痰,紫绀明显,头痛,有时烦躁不安,有时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谵语,肉瞤,震颤,抽搐,甚或出现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质多为暗紫、紫绝,舌下脉络瘀暗增粗。
【病因病机】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证的临床表现,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
1.哮病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其证候特点与肺胀的喘咳上气有显著的不同。
2.喘证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而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喘咳上气,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肺胀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2.辨脏腑阴阳 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
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祛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辨证施治】
1.外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2.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本方用麻黄、石膏,辛凉配伍,辛能宣肺散邪,凉能清泄内热;生姜、半夏散饮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枣安内攘外,以扶正祛邪。 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者,加鱼腥草、黄芩、栝蒌皮、贝母、桑白皮等以清热化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互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通腑泄热以降肺气。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3.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脑汤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葶苈子涤痰除定,以开泄肺气;佐大枣甘温安中,而缓药性,使泻不伤正;桂枝通阳化气,茯苓除湿化痰,丹皮、桃仁、赤芍助桂技通血脉,化瘀滞。还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变。
4.痰蒙神窍
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闰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方中用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甘草清热化痰;菖蒲开窍化痰;人参扶正防脱。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用凉隔散或增液承气汤;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熄风;瘀血明显,唇甲紫绀加红花、桃仁、水蛭活血通脉;如热伤血络,见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
5.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方中用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补益肺牌之气;蛤蚧、五味子补肺纳肾;干姜、半夏温肺化饮;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还可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温阳散寒;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养阴清热。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
6.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给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方中用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还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水肿势剧,上渍心肺,见心悸喘满,喘息不得卧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行气逐水。<健/康<养 生{保{健(网& 《w ww.zhgx&zz.)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