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
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其后,宋代的《圣济总录·论室女经候不调》中又载:“室女经水过多,连绵不绝。……”,但仅是作为月经不调的一个证候。清代《傅青主女科》始将“经水过多”作为一个病证来论述,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以致经量过多者。
1.气虚 体质素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使中气虚弱。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2.血热 素体阳盛,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使血分伏热,扰动血海,因而经量增多。
3.血瘀 久郁血滞,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月经因而量多。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诊断】
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是本病的诊断要点。但临床有与周期提前同时出现,如月经先期量多证。有与后期同时出现的,也有仅经量增多而周期正常的。如经量特多,暴下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有周期紊乱,则已发展为“崩中”之证。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量多为特征。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稠粘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同时结合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
【治疗原则】
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以治本。血瘀者重在化瘀以止血。总宜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辨证施治】
1.气虚
主要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而清稀。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故小腹空坠。气虚血少不能养心,故心悸怔忡。舌淡。脉虚弱,均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芪升阳举陷,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摄血固冲之效。方中人参临床可用大量党参代替。如正值经期量多,加阿胶、焦艾叶、乌贼骨、炮姜炭以固涩止血。经期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益母草以活血止血。腰腹冷痛,加续断、艾叶补肝肾,固冲任,温经止血。
2.血热
主要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使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色深红或鲜红而质稠。热壅气滞、经血行而不畅,故有小血块。邪热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皆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方中熟地、白芍益血敛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芩、黄柏清热泄火,直折热邪;地榆、槐花凉血止血;续断固肾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若有以上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寐等证,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 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经色黯红,臭秽,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宜清热解毒化瘀。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酌加败酱草、红藤、桃仁、丹皮。
3.血瘀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紫黯,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络伤血溢,放经量增多。瘀阻胞络,新血难安,则经来持续难净;瘀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宫,则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亦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和剂局方》)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方中蒲黄活血止血,五灵脂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之效。加血余炭止血消瘀;茜草、益母草活血祛瘀止血,以增强活血止血之效。如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征候者,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或女贞子、旱莲草等。<#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其后,宋代的《圣济总录·论室女经候不调》中又载:“室女经水过多,连绵不绝。……”,但仅是作为月经不调的一个证候。清代《傅青主女科》始将“经水过多”作为一个病证来论述,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以致经量过多者。
1.气虚 体质素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使中气虚弱。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2.血热 素体阳盛,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使血分伏热,扰动血海,因而经量增多。
3.血瘀 久郁血滞,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月经因而量多。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诊断】
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是本病的诊断要点。但临床有与周期提前同时出现,如月经先期量多证。有与后期同时出现的,也有仅经量增多而周期正常的。如经量特多,暴下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有周期紊乱,则已发展为“崩中”之证。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量多为特征。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稠粘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同时结合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
【治疗原则】
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以治本。血瘀者重在化瘀以止血。总宜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辨证施治】
1.气虚
主要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而清稀。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故小腹空坠。气虚血少不能养心,故心悸怔忡。舌淡。脉虚弱,均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芪升阳举陷,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摄血固冲之效。方中人参临床可用大量党参代替。如正值经期量多,加阿胶、焦艾叶、乌贼骨、炮姜炭以固涩止血。经期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益母草以活血止血。腰腹冷痛,加续断、艾叶补肝肾,固冲任,温经止血。
2.血热
主要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使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色深红或鲜红而质稠。热壅气滞、经血行而不畅,故有小血块。邪热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皆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方中熟地、白芍益血敛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芩、黄柏清热泄火,直折热邪;地榆、槐花凉血止血;续断固肾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若有以上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寐等证,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 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经色黯红,臭秽,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宜清热解毒化瘀。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酌加败酱草、红藤、桃仁、丹皮。
3.血瘀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紫黯,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络伤血溢,放经量增多。瘀阻胞络,新血难安,则经来持续难净;瘀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宫,则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亦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和剂局方》)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方中蒲黄活血止血,五灵脂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之效。加血余炭止血消瘀;茜草、益母草活血祛瘀止血,以增强活血止血之效。如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征候者,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或女贞子、旱莲草等。<#文>章》来~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