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在四十九岁左右,月经开始终止,称为“绝经”或“经断”。有些妇女在绝经前后,往往出现一些症状,如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痠骨楚,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等。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的综合出现。有的可能延续二、三年之久,名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病因病机】
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胜偏负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故肾虚是致病之本。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又有肾阳虚,肾阴虚或肾中阴阳俱虚之不同表现,而以肾阴虚最为多见。
【辨证施治】
因本病的产生,主要为肾气虚衰,冲任不足。治疗应以补肾气,调冲任。用药不宜辛温香燥,以防耗损津液,致犯“虚虚之戒”。此外,还宜调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等配合治疗。并应排除有无其它器质性疾病。
1.肾阴虚
主要证候: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软,或皮肤感觉异常,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精不足,不能濡养空窍,则见头晕耳鸣。精血亏少,心肝失养,故见失眠多梦,心烦易怒。阴虚阳旺,则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感觉异常。肾虚则腰膝痠软。阴虚内热,则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柔肝,育阴潜阳。
方药: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首乌、龟板、龙骨。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制首乌益肝肾、补精血。山药、茯苓、炙甘草健脾和中,补后天以养先天。龟板、龙骨育阴潜阳,补益冲任。如见皮肤瘙痒,或有蚁行感,可酌加丹皮、赤芍、刺蒺藜、黑豆清热凉血、祛风。如兼见眩晕头痛甚者,可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加牛膝引火归元。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或平素心气不足,不得下通,心肾不交,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情志失常。治宜滋肾、宁心、安神,可用补心丹(《世医得效方》),组成药物为生地、玄参、党参、丹参、茯神、桔梗、远志、枣仁、柏子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制为丸,朱砂为衣。
2.肾阳虚
主要证候: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面浮肢肿,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命火不足,阳气不能外达,则见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肾阳虚,上不能温熙脾阳,脾失健运,则纳差腹胀,大便溏薄。下不能温暖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莫制,则见面浮肢肿,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均为肾阳不足之候。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党参、补骨脂、仙茅、仙灵脾。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滋养肝肾。肉桂、附子、鹿角胶、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温肾助阳。菟丝子、杜仲补肾。当归养血调经,如便溏者可去之,酌加五味子、肉豆蔻以温涩止泻。
如肾阴肾阳俱虚者,可用二仙汤。(《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方药组成为仙茅15g、仙灵脾、当归、巴戟各9g,黄柏、知母各4.5g。
【病因病机】
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胜偏负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故肾虚是致病之本。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又有肾阳虚,肾阴虚或肾中阴阳俱虚之不同表现,而以肾阴虚最为多见。
【辨证施治】
因本病的产生,主要为肾气虚衰,冲任不足。治疗应以补肾气,调冲任。用药不宜辛温香燥,以防耗损津液,致犯“虚虚之戒”。此外,还宜调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等配合治疗。并应排除有无其它器质性疾病。
1.肾阴虚
主要证候: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软,或皮肤感觉异常,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精不足,不能濡养空窍,则见头晕耳鸣。精血亏少,心肝失养,故见失眠多梦,心烦易怒。阴虚阳旺,则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感觉异常。肾虚则腰膝痠软。阴虚内热,则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柔肝,育阴潜阳。
方药: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首乌、龟板、龙骨。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制首乌益肝肾、补精血。山药、茯苓、炙甘草健脾和中,补后天以养先天。龟板、龙骨育阴潜阳,补益冲任。如见皮肤瘙痒,或有蚁行感,可酌加丹皮、赤芍、刺蒺藜、黑豆清热凉血、祛风。如兼见眩晕头痛甚者,可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加牛膝引火归元。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或平素心气不足,不得下通,心肾不交,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情志失常。治宜滋肾、宁心、安神,可用补心丹(《世医得效方》),组成药物为生地、玄参、党参、丹参、茯神、桔梗、远志、枣仁、柏子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制为丸,朱砂为衣。
2.肾阳虚
主要证候: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面浮肢肿,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命火不足,阳气不能外达,则见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肾阳虚,上不能温熙脾阳,脾失健运,则纳差腹胀,大便溏薄。下不能温暖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莫制,则见面浮肢肿,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均为肾阳不足之候。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党参、补骨脂、仙茅、仙灵脾。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滋养肝肾。肉桂、附子、鹿角胶、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温肾助阳。菟丝子、杜仲补肾。当归养血调经,如便溏者可去之,酌加五味子、肉豆蔻以温涩止泻。
如肾阴肾阳俱虚者,可用二仙汤。(《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方药组成为仙茅15g、仙灵脾、当归、巴戟各9g,黄柏、知母各4.5g。
{健《康$养[生]保^健)网} 《w ww.zhgx#zz.~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