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养生箴言
一、学术源流
箴言:静为躁君。(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仝上)
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仝上)。
注释:
①俞俞:音yu,读虞。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心神恬静淡泊,不为非份之事,亟力保持元真之气,使精神情志静而安守平淡,这样养生的人病邪就无法人侵致疾了。
箴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内养心神而无非份思想杂念,整日以恬淡愉快作为养生要务,以达到自己心安理得为目的,这样就可身形四体不受病邪干预,精神情志也无耗散,则人体寿命常可延长。
箴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养生常保持心神的清静无杂念,这也是天地间生物的本性。
箴言: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心神、情志和精神,如能做到恬淡清静且日能充实的则可因而健壮,如每日躁动不安且损耗多的人则易因而衰老。
评述:上述几节说明:人心神安静乐观,则精神专一而不散,形神一致,因而长寿。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故神气如顺自然则清静而正,悖逆自然则躁动不宁,故四时调养心神也很重要,神气的静躁与生命的壮老密切相关。因身形的孔窍是精神的门户,故制约孔窍以静心神,可常保健康。
箴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成。……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三国时·嵇康《养生论》)。
语译:人的身形是靠心神主持的,心神也需要身形来生成。……故养生的人常是要修养品性以保其心神,安实其心神以保全身形的。……善于养生的人,还多能做到喜爱与憎恶不显藏于情感,忧愁与欢喜也不常留止于心意内,对这些七情都恬淡平静而无多感受。……这就真正地做到了清静虚无、泰然以对,很少私心和非份的欲望,且深知名誉地位多可损污德性,故对之常予忽视而不去钻营,也并非是心想得很而强制其禁欲。‘ 评述:以上几节箴言,多鲜明地表白了形神互资、互养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才能保健、益身、长寿的。
箴言: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心神平和,少有非份之念,恬静无忧虑.可先免去扰乱心神、违逆人性的一些麻烦事。
箴言: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司马承祯《天隐子》)。
语译:心与眼都离不开我身,也不可使之耗伤我心神活动。
箴言:慎动,……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明·万全《养生四要》)。
语译:养生之道,在运动身形时也要谨慎适当,……人的性命常需静养……心神常清静无躁则神气安和,神安则生命精神意志都安和,用此常静的方法养生,则人健而长寿,至老死也无大病。……如心思过劳则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可引起精神心智皆处于危难状态,此可使人气血皆闭塞阻郁不通畅,身形因而大受伤损,这样的养生法则常可出现灾害。……故正确地保养心神,使它常清静平和,常为人性命情志的主导则人可长寿。
评述:明代万全氏承老庄静神的养生思想,并进而提出“慎动心静”的摄生论点,将我国古代儒、佛、道三派的养生观汇一为“正养此心”为主导。此足见善养生者宜善养心神之重要。但人们应知,静心与动形都必兼重而不顾此失彼,才是养生之正道。
箴言: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主理以求静……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正思虑以养神。(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注释:
①俟:音si读侍、等待。
语译:精神意识守护于体内,则人的身形与心神合凝而安定,这就不需要让心神与身形谁来制伏和强迫谁了,如现今的静养功就能做到这一点。……所谓主理,就是心理以正道无私欲则可达致淡泊清静,有了这个理作主,则人的非正当的欲望消失故心神清静爽快,这就是不强求清静而能自静的作法。……也即是无私或少私的思虑用以养神静心的道理。
箴言:养静为摄生要务。……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为死灰,方为养生之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语译:心神虽主静,但非绝对的静,而是少私少欲,多为正为公的摄生之静。……人的心神意识不可能不动用,好似它是已枯槁的木或烧成的灰一样,而人的心神却需要少私寡欲的静,这才符合摄生之道。
评述:清代曹庭栋养生家在继承前人的“心静”养生思想的前提下,主要认为,心神不用不动是不可能和很难做到的,但须动而不妄动,而须专一不杂,用之不过,这也具有静的含义。曹庭栋的对心静的这一认识的发展,从理论上更合逻辑,从实践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健)康@养{生~保}健[网{ 《w}ww.zhgx>zz. cn >版权所有》)
一、学术源流
箴言:静为躁君。(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仝上)
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仝上)。
注释:
①俞俞:音yu,读虞。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心神恬静淡泊,不为非份之事,亟力保持元真之气,使精神情志静而安守平淡,这样养生的人病邪就无法人侵致疾了。
箴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内养心神而无非份思想杂念,整日以恬淡愉快作为养生要务,以达到自己心安理得为目的,这样就可身形四体不受病邪干预,精神情志也无耗散,则人体寿命常可延长。
箴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养生常保持心神的清静无杂念,这也是天地间生物的本性。
箴言: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语译:人的心神、情志和精神,如能做到恬淡清静且日能充实的则可因而健壮,如每日躁动不安且损耗多的人则易因而衰老。
评述:上述几节说明:人心神安静乐观,则精神专一而不散,形神一致,因而长寿。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故神气如顺自然则清静而正,悖逆自然则躁动不宁,故四时调养心神也很重要,神气的静躁与生命的壮老密切相关。因身形的孔窍是精神的门户,故制约孔窍以静心神,可常保健康。
箴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成。……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三国时·嵇康《养生论》)。
语译:人的身形是靠心神主持的,心神也需要身形来生成。……故养生的人常是要修养品性以保其心神,安实其心神以保全身形的。……善于养生的人,还多能做到喜爱与憎恶不显藏于情感,忧愁与欢喜也不常留止于心意内,对这些七情都恬淡平静而无多感受。……这就真正地做到了清静虚无、泰然以对,很少私心和非份的欲望,且深知名誉地位多可损污德性,故对之常予忽视而不去钻营,也并非是心想得很而强制其禁欲。‘ 评述:以上几节箴言,多鲜明地表白了形神互资、互养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才能保健、益身、长寿的。
箴言: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心神平和,少有非份之念,恬静无忧虑.可先免去扰乱心神、违逆人性的一些麻烦事。
箴言: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司马承祯《天隐子》)。
语译:心与眼都离不开我身,也不可使之耗伤我心神活动。
箴言:慎动,……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明·万全《养生四要》)。
语译:养生之道,在运动身形时也要谨慎适当,……人的性命常需静养……心神常清静无躁则神气安和,神安则生命精神意志都安和,用此常静的方法养生,则人健而长寿,至老死也无大病。……如心思过劳则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可引起精神心智皆处于危难状态,此可使人气血皆闭塞阻郁不通畅,身形因而大受伤损,这样的养生法则常可出现灾害。……故正确地保养心神,使它常清静平和,常为人性命情志的主导则人可长寿。
评述:明代万全氏承老庄静神的养生思想,并进而提出“慎动心静”的摄生论点,将我国古代儒、佛、道三派的养生观汇一为“正养此心”为主导。此足见善养生者宜善养心神之重要。但人们应知,静心与动形都必兼重而不顾此失彼,才是养生之正道。
箴言: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主理以求静……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正思虑以养神。(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注释:
①俟:音si读侍、等待。
语译:精神意识守护于体内,则人的身形与心神合凝而安定,这就不需要让心神与身形谁来制伏和强迫谁了,如现今的静养功就能做到这一点。……所谓主理,就是心理以正道无私欲则可达致淡泊清静,有了这个理作主,则人的非正当的欲望消失故心神清静爽快,这就是不强求清静而能自静的作法。……也即是无私或少私的思虑用以养神静心的道理。
箴言:养静为摄生要务。……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为死灰,方为养生之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语译:心神虽主静,但非绝对的静,而是少私少欲,多为正为公的摄生之静。……人的心神意识不可能不动用,好似它是已枯槁的木或烧成的灰一样,而人的心神却需要少私寡欲的静,这才符合摄生之道。
评述:清代曹庭栋养生家在继承前人的“心静”养生思想的前提下,主要认为,心神不用不动是不可能和很难做到的,但须动而不妄动,而须专一不杂,用之不过,这也具有静的含义。曹庭栋的对心静的这一认识的发展,从理论上更合逻辑,从实践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健)康@养{生~保}健[网{ 《w}ww.zhgx>zz. 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