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诸病源候论》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崩漏既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早在《内经》便有“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记载,其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有“漏下”、“崩中下血”的记述,并指出有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绝、妊娠下血的不同情况,提示了血证的初步鉴别。至《诸病源候论》专立有“崩中漏下候”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放血非时而下”,《圣济总录》亦说:“夫冲任之脉,所至有时,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谓之漏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这些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崩漏属月经病范围。历代医家对崩漏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的研究各有侧重,是后世研究崩漏的重要参考。如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治崩大法,至今为临床治崩所遵循。近代医者对崩漏的研究,多认为肾虚是崩漏致病之本,此见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
1.血热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傅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的机理。热致崩漏又有虚热、实热之分。 虚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阴伤,阴虚水亏,心肝失养,虚火内炽,扰动血海,故经血非时妄行。血崩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 实热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实热伏于冲任,扰动血海,迫经妄行,致成崩漏。
2.肾虚 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因更年期肾气渐虚,因故肾虚。或因不当之手术,损伤胞宫冲任以致肾虚。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成崩漏;若肾阴虚,则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致成崩漏。如《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所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3.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形成崩漏。《妇科玉尺》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4.血瘀 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于寒、热,以致成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综上所述,崩漏虽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不同病变,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无论病起何脏,“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至肾脏受病。也有崩漏久不愈而复感邪气,或久漏致瘀证见虚实夹杂,反复难愈的。可知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属妇科难证、重证。《女科证治约旨》说:“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
【诊断要点】
崩漏的发病特点是月经的期、量发生严重紊乱,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是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甚至屡月未有尽时。在月经疾病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等,虽同属月经期、量异常的一类病证,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却各不相同,临证时当参照以上有关章节予以鉴别。
同时,崩漏尚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病、赤带、疤痕、外伤等所致的阴道出血证鉴别。赤带为挟血性的粘液,见于未行经时期,患者月经多属正常。对疑为妊娠出血的患者,应通过病史询问及作有关妊娠的诊断检查,方能明确诊断。产后出血证是胎儿娩出后产褥期生的阴道出血,在病史及发病时期上便能作鉴别。徵瘕出血多有徵可查,生殖道外伤出血有外伤史可询,一般不难鉴别。不过,妇科血证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必要时仍需作有关检查,以协助对崩漏的诊断。
【辨证施治】
1.血热
主要证候: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内,迫血妄行,故出血量多,血色深红。热邪内炽,津液耗损,故口干喜饮。热邪上扰,则头晕面赤,烦躁不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固经涩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沙参、麦冬。方中黄芩、山栀、地榆清热凉血。生地、地骨皮、沙参、麦冬清热养阴,使热去而不伤津。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潜阳。棕榈炭、藕节收敛止血。如证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证,则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宜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以止血、活血调经。
2.血瘀
主要证候: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
证候分析:由于瘀血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故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离经之血,蓄积胞宫而成血块,胞脉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瘀滞稍通,故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均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疗原则:活血行瘀。
方药: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三七粉、茜草炭、阿胶珠。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三七化瘀止痛。茜草炭凉血化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全方为活血祛瘀、养血止血之剂。
3.脾虚
主要证候: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薄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
证候分析:脾统血,脾虚则清阳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故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脾气虚弱,血失温熙,故血色淡而质薄。中气不足则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脾阳不振,则四肢不温,面色恍白或虚浮。舌苔薄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均为脾虚血少之候。
治疗原则: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加升麻、山药。方中参、芪、白术益气固经摄血。熟地养血滋阴。黑姜温中止血。当归活血,走而不守,不宜用。加升麻、山药以助参、芪益气升提之力。全方重在益气举陷,固本止血。
4.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阳虚则真火不足,经血失煦,故色淡质稀。余证均为阳虚失煦之象。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方中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茱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固肾涩血。肉桂温血,当归辛温活血,故宜去之。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可于上方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肾阳虚,脾阳失煦,证兼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
5. 肾阴虚
主要征候: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疾软,或心烦。舌偏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水阴虚,冲任失守,放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阴虚血热,则色鲜红,质稍稠。肾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耳鸣。精亏则腰腿疲软,水不济火,故心烦。舌、脉为肾水亏虚之象。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最岳全书》)去牛膝合二至丸。(方见月经病·经期延长) 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枸杞、山茱萸、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合二至丸滋养肝肾。肝阴失养,证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牡蛎。心阴不足,证见心烦者,加五味子、夜交藤。阴虚生热者,可按虚热崩漏证处理。肾阴肾阳俱虚者,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化栽运用。< 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崩漏既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早在《内经》便有“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记载,其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有“漏下”、“崩中下血”的记述,并指出有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绝、妊娠下血的不同情况,提示了血证的初步鉴别。至《诸病源候论》专立有“崩中漏下候”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放血非时而下”,《圣济总录》亦说:“夫冲任之脉,所至有时,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谓之漏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这些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崩漏属月经病范围。历代医家对崩漏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的研究各有侧重,是后世研究崩漏的重要参考。如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治崩大法,至今为临床治崩所遵循。近代医者对崩漏的研究,多认为肾虚是崩漏致病之本,此见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
1.血热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傅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的机理。热致崩漏又有虚热、实热之分。 虚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阴伤,阴虚水亏,心肝失养,虚火内炽,扰动血海,故经血非时妄行。血崩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 实热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实热伏于冲任,扰动血海,迫经妄行,致成崩漏。
2.肾虚 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因更年期肾气渐虚,因故肾虚。或因不当之手术,损伤胞宫冲任以致肾虚。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成崩漏;若肾阴虚,则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致成崩漏。如《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所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3.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形成崩漏。《妇科玉尺》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4.血瘀 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于寒、热,以致成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综上所述,崩漏虽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不同病变,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无论病起何脏,“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至肾脏受病。也有崩漏久不愈而复感邪气,或久漏致瘀证见虚实夹杂,反复难愈的。可知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属妇科难证、重证。《女科证治约旨》说:“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
【诊断要点】
崩漏的发病特点是月经的期、量发生严重紊乱,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是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甚至屡月未有尽时。在月经疾病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等,虽同属月经期、量异常的一类病证,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却各不相同,临证时当参照以上有关章节予以鉴别。
同时,崩漏尚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病、赤带、疤痕、外伤等所致的阴道出血证鉴别。赤带为挟血性的粘液,见于未行经时期,患者月经多属正常。对疑为妊娠出血的患者,应通过病史询问及作有关妊娠的诊断检查,方能明确诊断。产后出血证是胎儿娩出后产褥期生的阴道出血,在病史及发病时期上便能作鉴别。徵瘕出血多有徵可查,生殖道外伤出血有外伤史可询,一般不难鉴别。不过,妇科血证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必要时仍需作有关检查,以协助对崩漏的诊断。
【辨证施治】
1.血热
主要证候: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内,迫血妄行,故出血量多,血色深红。热邪内炽,津液耗损,故口干喜饮。热邪上扰,则头晕面赤,烦躁不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固经涩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沙参、麦冬。方中黄芩、山栀、地榆清热凉血。生地、地骨皮、沙参、麦冬清热养阴,使热去而不伤津。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潜阳。棕榈炭、藕节收敛止血。如证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证,则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宜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以止血、活血调经。
2.血瘀
主要证候: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
证候分析:由于瘀血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故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离经之血,蓄积胞宫而成血块,胞脉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瘀滞稍通,故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均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疗原则:活血行瘀。
方药: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三七粉、茜草炭、阿胶珠。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三七化瘀止痛。茜草炭凉血化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全方为活血祛瘀、养血止血之剂。
3.脾虚
主要证候: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薄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
证候分析:脾统血,脾虚则清阳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故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脾气虚弱,血失温熙,故血色淡而质薄。中气不足则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脾阳不振,则四肢不温,面色恍白或虚浮。舌苔薄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均为脾虚血少之候。
治疗原则: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加升麻、山药。方中参、芪、白术益气固经摄血。熟地养血滋阴。黑姜温中止血。当归活血,走而不守,不宜用。加升麻、山药以助参、芪益气升提之力。全方重在益气举陷,固本止血。
4.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阳虚则真火不足,经血失煦,故色淡质稀。余证均为阳虚失煦之象。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方中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茱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固肾涩血。肉桂温血,当归辛温活血,故宜去之。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可于上方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肾阳虚,脾阳失煦,证兼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
5. 肾阴虚
主要征候: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疾软,或心烦。舌偏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水阴虚,冲任失守,放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阴虚血热,则色鲜红,质稍稠。肾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耳鸣。精亏则腰腿疲软,水不济火,故心烦。舌、脉为肾水亏虚之象。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最岳全书》)去牛膝合二至丸。(方见月经病·经期延长) 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枸杞、山茱萸、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合二至丸滋养肝肾。肝阴失养,证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牡蛎。心阴不足,证见心烦者,加五味子、夜交藤。阴虚生热者,可按虚热崩漏证处理。肾阴肾阳俱虚者,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化栽运用。< 文$章/来/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