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特征】
疟疾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是:发病急骤,首先表现恶寒战栗,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则壮热,面色潮红,头痛,口渴,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顿感轻松舒适,常安然入睡。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之后,又有类似症状的发作。所以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点。
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等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
【病因病机】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证论》说:“外邪得以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③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入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阳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因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则形成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则形成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形成瘴症。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形成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形成劳症。疾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诊断】
1.寒战、发热、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2.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若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鉴别诊断】
疟疾需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感冒、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痨瘵、外科疮毒等病证,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发作的时间规律、兼见症状、未发时的表现等均有不同,可供鉴别。与疟疾不同的是:其他病证的寒热往来一般发作无定时;即使在寒热不甚之时亦必有其各病证的症状存在;发病一般无季节性、地区性特点。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 一般的疟疾发作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 《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明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3.辨正气之盛衰 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情心开窍、化法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对于疟疾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狂治》说:“邪疟及新发者,可祛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直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后者,须调养气血也。”
【辨证施治】
1.正疟
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票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2.温疟
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中石膏、知母性寒清热,桂枝疏风散寒。加柴胡、青蒿和解祛邪。若但热不寒,无骨节酸痛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热盛伤津,可加生地、麦冬、玉竹之类,以养阴生津。热邪逗留,阴液亏损,加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以养阴清热。湿热偏重,胸闷泛恶者,酌加黄连、黄芩、青蒿、滑石、茯苓等,清热化湿。
3.寒疟
症状:但寒不热,或热少寒多,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
方药:柴胡桂姜汤加减。方中以柴胡和解少阳,桂枝疏透内伏之寒邪,使从外解。再加干姜辛温以助之,增加散寒的力量。若汗出不畅去牡蛎。寒湿内盛,胸腹痞闷,加槟榔、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泛吐痰涎,加蜀漆、附子、陈皮等,温散寒痰。
4.瘴疟
再山瘴地区,湿热郁蒸,感染瘴毒,邪郁于内,或蒙蔽心窍,发为瘴疟。其发病急骤,病情深重。分为热瘴和冷瘴。瘴毒侵入,素体阳盛,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而成热瘴;素体阳虚,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寒湿内困,则成冷瘴。瘴疟多属急危重症,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时进行治疗抢救。
①热瘴
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冷饮,大便秘结或不爽,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绛红或黑垢,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本方有清热化浊,截疟除瘴的作用。若热盛伤津化燥,可加生地、玄参、玉竹之类,以养阴生津。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以辟秽解毒。
②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青蒿素的作用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霍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温脾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
5.劳疟
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通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
6.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数。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疟疾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是:发病急骤,首先表现恶寒战栗,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则壮热,面色潮红,头痛,口渴,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顿感轻松舒适,常安然入睡。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之后,又有类似症状的发作。所以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点。
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等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
【病因病机】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证论》说:“外邪得以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③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入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阳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因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则形成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则形成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形成瘴症。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形成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形成劳症。疾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诊断】
1.寒战、发热、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2.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若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鉴别诊断】
疟疾需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感冒、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痨瘵、外科疮毒等病证,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发作的时间规律、兼见症状、未发时的表现等均有不同,可供鉴别。与疟疾不同的是:其他病证的寒热往来一般发作无定时;即使在寒热不甚之时亦必有其各病证的症状存在;发病一般无季节性、地区性特点。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 一般的疟疾发作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 《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明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3.辨正气之盛衰 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情心开窍、化法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对于疟疾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狂治》说:“邪疟及新发者,可祛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直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后者,须调养气血也。”
【辨证施治】
1.正疟
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票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2.温疟
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中石膏、知母性寒清热,桂枝疏风散寒。加柴胡、青蒿和解祛邪。若但热不寒,无骨节酸痛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热盛伤津,可加生地、麦冬、玉竹之类,以养阴生津。热邪逗留,阴液亏损,加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以养阴清热。湿热偏重,胸闷泛恶者,酌加黄连、黄芩、青蒿、滑石、茯苓等,清热化湿。
3.寒疟
症状:但寒不热,或热少寒多,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
方药:柴胡桂姜汤加减。方中以柴胡和解少阳,桂枝疏透内伏之寒邪,使从外解。再加干姜辛温以助之,增加散寒的力量。若汗出不畅去牡蛎。寒湿内盛,胸腹痞闷,加槟榔、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泛吐痰涎,加蜀漆、附子、陈皮等,温散寒痰。
4.瘴疟
再山瘴地区,湿热郁蒸,感染瘴毒,邪郁于内,或蒙蔽心窍,发为瘴疟。其发病急骤,病情深重。分为热瘴和冷瘴。瘴毒侵入,素体阳盛,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而成热瘴;素体阳虚,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寒湿内困,则成冷瘴。瘴疟多属急危重症,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时进行治疗抢救。
①热瘴
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冷饮,大便秘结或不爽,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绛红或黑垢,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本方有清热化浊,截疟除瘴的作用。若热盛伤津化燥,可加生地、玄参、玉竹之类,以养阴生津。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以辟秽解毒。
②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青蒿素的作用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霍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温脾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
5.劳疟
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通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
6.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数。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健 康/养%生@保[健《网^ 《w ww.zhgx{zz.*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