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术的没落,促进了内丹术的发展。从五代北宋开始,道教炼养术的重点,逐渐由外丹转向内丹。
什么是“内丹”?简单地说,就是人身体之内精、气、神三者的一种结合物。元陈致虚说:“其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卷首陈致虚序)金丹术为外丹异称,外丹所炼者为金石铅汞之属,故名曰金丹。内丹家以丹象日月,比之如阴阳、心性,神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天地合一,比之为金刚不坏之体,故亦称曰金丹。
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对内外丹法作了比较与说明,认为:“唯道集虚,本无二致。而修炼有内丹外丹之分者,缘遇不同,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所调内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胎圆神化,脱体登真。诀曰:‘一灵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丸。’是为真一为玄一,又名内丹也。所谓外者,幻假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形神俱妙,白日冲举,上宾玉清。诀曰:‘木液本自丹砂出,金炼木液还丹体’。丹复化金,金而液之,是为还丹为金液,又名外丹也。”因此,道教炼养之道,亦称金丹大道,这主要是指内丹修炼。
道教养生家认为,内丹是道教炼养工夫的核心,是静功、动功、气功、房中、服食等功夫的综合发展。《上洞心丹经诀》以行气、胎息为内丹之义,谓“欲求神仙,当得至要,至要在宝精行气,服食大药。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十法,大要在还精补脑。虽云服气,而服气之法百余事,大要在始息。”书中有“修内丹法秘诀”,即以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腑,“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矣”。或行胎息法,“回风混合法,使精合神,神合气,气合真,混仑神丹。百日丹成。”《指归集》序称:“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据此可知,内丹包容甚广。
关于内丹学说的缘起,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卷1认为源于黄帝、老子“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也就是说,内丹之学肇自先秦两汉时期。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王夷序称,“又古今诸仙,多尊《参同契》为丹法之祖。”至隋代,苏元朗著《旨道篇》,内丹之说始倡于世。再经唐末五代,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大加推行,研讨内丹已成风气。入宋之后,承钟吕、陈抟丹法遗风,首推张伯端。其后递传,至白玉蟾而成内丹南宗一派。金元之际,王重阳开全真道门,有弟子七人,遂成内丹北宗一派。其后明代陆潜虚创内丹东派,清代李涵虚创内丹西派,此外尚有三丰派、伍柳派、先天派,青城派等等。这样一来,内丹便成为宋元明清道教的主要炼养方术而传播、流行。
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内炼三宝。所谓的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以神(意念)为火候,以精气为药物,以神驭气,以神炼精,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结成内丹。他们又以五行配五脏,认为心在上,属火,卦象为离;肾在下,属水,卦象为坎。炼丹的核心就在于心肾相交,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而成纯阳之乾体。所谓“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从此变成乾卦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张伯端《悟真篇》)
炼丹的部位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其位置诸说不一。一般认为,上丹田在头顶中,又名泥丸宫,丹家称为乾宫。内炼中炼精化气之时,此处为还精神脑的地点;在炼气化神时,又为阳神上迁的地点。中丹田在脐之上,位于人体之正中。《性命圭旨·亨集》说:“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心脐相去亦有人才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因中丹田为一身天地之中,乃藏元始祖气之窍,所以又叫作祖气穴。《悟真篇》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叶文叔注:“玄牝之宫,即中宫也,中藏真一之气,生金精也。”中宫玄牝,亦中丹田。《金丹四百字·序》说:“能知此之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在此矣。”强调了中丹田在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性。下丹田又名正丹田,其位置医经一般指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丹经则指脐内一寸三分。在小腹外形轮廓中,冲脉的直线与带脉交叉地方与脐相平,形成田字,所以叫做丹田。它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阴阳之会”、“脏腑之本”等。所以,历代炼功家都很重视下丹田的锻炼。
在运炼的过程中,即以丹田为鼎炉。鼎炉一词是从外丹借用的,比喻内炼金丹的位置。鼎在泥丸宫,炉在下丹田。《悟真篇》说:“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就指出鼎器的位置,乾宫在上,坤田在下,乌喻元神,兔喻元精,采以为药,沿督脉升至头顶,由头顶降下,接任脉入下丹田。这是炼精化气阶段之中上丹田与下丹田的作用,丹法中叫大鼎炉。至于炼气化神阶段,则不用大鼎炉而用小鼎炉。即上以黄庭中丹田为鼎,下以下丹田为炉,任元气氤氲二穴之间,以神静守,不再沿任督两脉循环。
大鼎炉是初级阶段,丹法中又谓之小周天。小鼎炉是中级阶段,丹法中又谓之大周天。《性命圭旨·元集·大小鼎炉说》曰:“凡修金液大丹,必先安炉立鼎。鼎之为器,匪金匪铁,炉之为具,匪玉匪石。黄庭为鼎,气穴为炉。黄庭正在气穴上,缕络相连,乃人身百脉交会之处。鼎卦曰:正位凝命是也。此之谓小鼎炉也。乾位为鼎,坤位为炉……火从脐下发,水向鼎中符,三姓既会合,二物自相拘,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此谓之大鼎炉也。”
内丹修炼过程,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步骤。筑基是基本功。重在填亏补虚,以达到精全、气全、神全。基础既固,方可炼精化气。凝阳子《至道心传》云:“夫筑基之法,即是收神、固精、裕气之诀,一身之内精气充实,骨髓坚强,是谓民安国富,方可入室下手,而求还丹之道也。”炼业化气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养精气神,是以神为用,合炼精、气,使之化为精气相合的"气"。进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由有入无,重返先天虚空。
道教中人相信,内丹炼成后,人便可以化形分身,可以长生,可以成仙,具备种种超人的特异功能,许多丹经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述说,但宗教色彩浓厚,丹经亦难说清。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研讨,去其神秘虚幻的成份,取其合理的东西,为今天的气功科学与人体科学研究服务。
对于道教内丹术,现代气功研究者褒贬相参,毁誉不一,但大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不能令人信服。从科学的立场看,内丹产生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又是在一个宗教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因此,它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神秘的色彩。只要我们辩证地对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加以研究,内丹术很有可能以其本身的优势而成为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气功科学技术术--东方科学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它具有较其它古代气功方法更为完整和深入的理论方法体系。
以上我们概述了道教气功养生学主要的炼养方法。需要说明一点,由于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庞杂,要作准确的分类是较困难的。这里的六大分类是依据其大致的特征,不一定十分合理。
此外,尚需提到的还有道教的符咒之术,这也是道教气功养生学的一个部份,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迷信特征,不易进行研究,这里仅作简略的介绍。
符,即符录。“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录”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藏》中这类东西非常多,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其中有如河图、洛书之符号,有如汉印章之篆字,有如云气缭绕之笔画,每符大抵以此三种字形相配合。《太平经》卷104有“太上除害复文”,卷105有“令尊者无忧复文”,卷106有“德行吉昌复文”,卷107有“神祜复文”,是现存最早的符篆。并认为佩符图、服符水则“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因为符录乃天神的文字。早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用这种方法为人治病,并以此为传道的主要方法。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所述,魏晋时诸符已有500卷,“此皆大符也。其余小者,不可具记”。并谓“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同时《登涉》载有老君入山符18种,宣称可以辟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毒。《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各种神符,有炼神符、追魂符、拔度亡魂符、催生符、伏魔符、祈睛符、治水符、伏火符、治蝗符等。符,又名玉文,《灵宝无理度人上经大法》有保安禳灾安镇玉文、受法摄伏鬼神玉文、止洪水度水灾玉文等,皆为篆形文字,并各有咒语。由种种符名,可知其所具之功效。
道教中的五斗米道、黄巾太平道,以及东晋后期出现的灵宝派、南北朝时的南、北天师道,都是以擅长符录而著名的派别。北宋时,龙虎、阁皂、茅山,分传天师、灵宝、上清三宗经篆,称“三山符录”。金、元、明清之际,正一道与全真道鼎立,仍以符录之术行世。
咒:咒与祝通用。古人对于恶势力无法制裁,或某一恶事,不知何人所为,受其害者只有暗中怨恨,向神明祈求福善祸淫,诛罚恶徒。或受人诬枉,无法表白,只有对众人发誓诅咒。此即所谓的祝、咒。《尚书·无逸篇》说:“厥口诅祝。”疏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周礼》春官有“诅祝”与“司巫”并列,专掌此类之事。道教之咒语,即源于古时的巫祝。
道教咒语和符录一样,都起自东汉。其符与咒有连带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亦有咒语,作一切法皆有咒语。咒语为施法者精诚达意之心声,如祈祝祷时,则咒语为赞颂神灵之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则咒语为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语;修炼时,则咒语为安神定意澄心之诀。每句咒语结尾一般都“急急如律令”一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道教中有专以禁咒符水之法为业者。禁者,止也,言其法可以止病消灾。《后汉书·徐登传》谓赵炳能为越方,越方即禁咒之术。《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可以壮人之胆,使无所畏;可以气禁金疮,血即登上;又能续骨连盘,禁白刃之伤,种种奇功异能,皆由禁咒而生。
道教符录派用符咒为人治病,对某此病症确有疗效。但由于披上了迷信的外衣,把它合理的成份埋没了。它所用方法的原理,近似精神疗法。现代的医学已反复证实了每个巫医方士都熟悉的事实,假如病人相信治疗是有效的,其效果常常很明显。这是基于精神--身体相互影响的原因。弗兰克博士评论说:“信仰医疗所报道的治愈奇迹,其原因可以用精神状态来加以说明。”(美查尔斯·帕纳蒂著《科学和技术23项突破》第3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版)
从医学的观点看,也有合乎科学的因素。如画符必用朱砂,朱砂有镇心清肝,定惊祛风辟邪之效用。治晕厥者,念咒画符,以薄荷汤咽之,因薄荷之性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有效。治酒醉者,念咒画符,以葛根汤饮之;因葛根汤之性能散郁火,解酒毒,故有效。治刀伤出血,用一杯冷水,画符念咒之后,衔一口冷水,向伤口上一喷,同时把黄表纸迭成几层,浸透冷水贴在伤口上,确能止血定痛。其实符咒是术,不过能对患者起到精神治疗的作用。所用冷水,是一种物理疗法的“冷则凝缩”道理。所用的黄表纸是一种药物疗法,因黄表纸是用白矾水浸制的,白矾有止血、消毒、定痛、敛口、生肌的作用。类此的情况很多,有待我们去整理研究。
除了以上的炼养功夫之外,道教中还有修持和积德两个重大问题。修持主要是虔诚礼拜、诵经和严守戒律。积德就是广行仁义道德,施仁济众,这就叫作“行”。而把全部炼养功夫叫作“功”。功行圆满,方能成为神仙。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就是这个意思。
道教气功养生学在中国气功养生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气功史上开出的灿烂花朵。这样说,并不是着意颂扬它,说它没有糟粕。在漫长的1800多年中,道教气功家理论家辈出,“性命双修,以成正果”,其间不能没有值得研究和汲取的珍贵成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总结他们的优良功法、理论成果,必须要排除主观的随意怕论断,不宜菲薄,也无庸偏爱。
客观地看,道教气功养生学有其独特的理论、范畴、功法,有所论究的独特问题。所谓“独特”,就是不同于其它流派。例如:论精、气、神,就有“先天”、“后天”之分,且独创一个“炁”字,以表述炼精化气时精、气合一之“气”。论炼养的层次,则有筑基守窍、采药、入炉、封固、烹炼、成圣、出神诸说,或七返九还之论。论炼养节候,又有子时、午时、活子时、四正、温养、汰浴,文火、武火等区别。
如果把它和佛家气功、儒家气功相比较,道教气功养生学多一个命功,即多一整套系统的炼养方法。和西方养生学比较,道教气功养生学又多一个性功,即多一整套修心养性、涵养道德的方法。同时,道教气功养生学强调性命必须双修,命功和性功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也是道教气功养生独特的地方。
再者,道教气功养生学所常用的大量内炼名词术语,如丹田、周天、火候、药物、清静、无为、自然、精、气、神、三关、性命等,也多为其它气功派别吸收运用,成为中国气功养生学的基本范畴。道教气功理论家对这些名词术语作了大量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精深微密的程度。针对一些基本范畴,道教炼养家表现了普遍的关注,这固然造成了道教气功养生理论的烦琐庞大,但是也导向了研究的深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量著作、语录、诗词口诀之类的累积,从各个方面不同时角度阐述道教气功养生学。对重要丹经的注释或发挥,也层出不穷。例如讲《周易参同契》的著作就有60余种,《阴符经》注本也有30多种,从汉魏到明清,历载道教气功养生著作竟多达千种,至今留存的仍有800余种。剔去芜杂,取其精粹,其中有着相当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著作。这是研究我国古代气功养生学与人体科学最丰富最宝贵的文库。
道教气功养生学对我国社会的影响相当广泛,其各种炼养方法曾长期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服务,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运用,其理论的成果充实了我国气功养生学说,其众多的流派构成了我国古代气功养生流派的主体,比诸佛家儒家、医家等气功流派的影响显然大得多,从而在中国气功养生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对它的发展与状况进行详尽的研究是必要的。
如同钱学林教授指出的那样,当前气功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要把古代长期气功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整理材料入手,建立起唯象气功学,有了这个体系,然后再变为真正的科学,那就是科学革命了。”(钱学森《当前气功科学研究的一项任务--建立唯象气功学》,《中国气功》1983年第2期)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用适当的注意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从事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研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书籍和资料的搜集整理,道教气功养生学方面的著作,估计约有800多种,但是未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即使作了一些工作,一般也只是注意重要的炼养著作。除了十几部著名著作,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等外,大量的著作文献却罕为世人所知。为了给研究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应该着手搜集道教气功养生著作、文献,进行整理,择要出版。其暂时不便出版或不能出版的,也应编集,抄录副本,以利保存和使用。当前,首先需要的工作,就是编纂一个全面的道教气功养生著作目录索引及内容提要。这对于推动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气功养生学的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作必要的历史考证,把一些问题弄清楚。例如有关钟离权、吕洞宾的著作,现存在世的提名为钟、吕的有4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后人伪托。那么,究竟有几种确系钟、吕真作,辩伪存真,这当是研究钟、吕内丹学说的先决条件。又如《周易参同契》一书,究竟是讲外丹,还是讲内丹,或内外兼及,这些问题涉及外丹、内丹产生的时代及其影响,如果不考证明白,就会影响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又如《悟真篇》注本颇多,其中既有讲清修丹法的,又有讲阴阳双修的,且传本文句又有不同,其分歧何在?何以造成这些差异?是应该考证并加说明的。在道教气功养生学研究工作中,类似的问题是颇多的,都应该考证清楚。考证是对资料审察鉴定以及对史事的核实,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第三,要在掌握和考订资料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资料,细绎其思想,研究其体系,作出科学的论断;通过对道教著名炼养理论家及其重要流派的研究,阐明道教气功养生学独立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总结道教气功养生理论和方法,揭示道教气功养生学与中国气功养生学、中国医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辨证关系。
道教气功养生学中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大,确实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要从事这项研究,就得下大力气,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然而现成的路是没有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可以相信,随着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气功养生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气功科学、人体科学及特异功能的研究,将会大放异彩。其光明的前景正如钱学森教授所推测的那样,气功、中医以及人体特异功能的综合研究,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一定会变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也就是真正的科学。同时,在结合的过程中它还会改造现代的科学,使现代的科学再提高一步。这件事做好,必然导致爆发一次科学革命,这就是东方科学革命的到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
什么是“内丹”?简单地说,就是人身体之内精、气、神三者的一种结合物。元陈致虚说:“其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卷首陈致虚序)金丹术为外丹异称,外丹所炼者为金石铅汞之属,故名曰金丹。内丹家以丹象日月,比之如阴阳、心性,神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天地合一,比之为金刚不坏之体,故亦称曰金丹。
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对内外丹法作了比较与说明,认为:“唯道集虚,本无二致。而修炼有内丹外丹之分者,缘遇不同,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所调内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胎圆神化,脱体登真。诀曰:‘一灵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丸。’是为真一为玄一,又名内丹也。所谓外者,幻假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形神俱妙,白日冲举,上宾玉清。诀曰:‘木液本自丹砂出,金炼木液还丹体’。丹复化金,金而液之,是为还丹为金液,又名外丹也。”因此,道教炼养之道,亦称金丹大道,这主要是指内丹修炼。
道教养生家认为,内丹是道教炼养工夫的核心,是静功、动功、气功、房中、服食等功夫的综合发展。《上洞心丹经诀》以行气、胎息为内丹之义,谓“欲求神仙,当得至要,至要在宝精行气,服食大药。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十法,大要在还精补脑。虽云服气,而服气之法百余事,大要在始息。”书中有“修内丹法秘诀”,即以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腑,“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矣”。或行胎息法,“回风混合法,使精合神,神合气,气合真,混仑神丹。百日丹成。”《指归集》序称:“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据此可知,内丹包容甚广。
关于内丹学说的缘起,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卷1认为源于黄帝、老子“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也就是说,内丹之学肇自先秦两汉时期。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王夷序称,“又古今诸仙,多尊《参同契》为丹法之祖。”至隋代,苏元朗著《旨道篇》,内丹之说始倡于世。再经唐末五代,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大加推行,研讨内丹已成风气。入宋之后,承钟吕、陈抟丹法遗风,首推张伯端。其后递传,至白玉蟾而成内丹南宗一派。金元之际,王重阳开全真道门,有弟子七人,遂成内丹北宗一派。其后明代陆潜虚创内丹东派,清代李涵虚创内丹西派,此外尚有三丰派、伍柳派、先天派,青城派等等。这样一来,内丹便成为宋元明清道教的主要炼养方术而传播、流行。
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内炼三宝。所谓的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以神(意念)为火候,以精气为药物,以神驭气,以神炼精,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结成内丹。他们又以五行配五脏,认为心在上,属火,卦象为离;肾在下,属水,卦象为坎。炼丹的核心就在于心肾相交,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而成纯阳之乾体。所谓“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从此变成乾卦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张伯端《悟真篇》)
炼丹的部位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其位置诸说不一。一般认为,上丹田在头顶中,又名泥丸宫,丹家称为乾宫。内炼中炼精化气之时,此处为还精神脑的地点;在炼气化神时,又为阳神上迁的地点。中丹田在脐之上,位于人体之正中。《性命圭旨·亨集》说:“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心脐相去亦有人才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因中丹田为一身天地之中,乃藏元始祖气之窍,所以又叫作祖气穴。《悟真篇》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叶文叔注:“玄牝之宫,即中宫也,中藏真一之气,生金精也。”中宫玄牝,亦中丹田。《金丹四百字·序》说:“能知此之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在此矣。”强调了中丹田在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性。下丹田又名正丹田,其位置医经一般指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丹经则指脐内一寸三分。在小腹外形轮廓中,冲脉的直线与带脉交叉地方与脐相平,形成田字,所以叫做丹田。它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阴阳之会”、“脏腑之本”等。所以,历代炼功家都很重视下丹田的锻炼。
在运炼的过程中,即以丹田为鼎炉。鼎炉一词是从外丹借用的,比喻内炼金丹的位置。鼎在泥丸宫,炉在下丹田。《悟真篇》说:“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就指出鼎器的位置,乾宫在上,坤田在下,乌喻元神,兔喻元精,采以为药,沿督脉升至头顶,由头顶降下,接任脉入下丹田。这是炼精化气阶段之中上丹田与下丹田的作用,丹法中叫大鼎炉。至于炼气化神阶段,则不用大鼎炉而用小鼎炉。即上以黄庭中丹田为鼎,下以下丹田为炉,任元气氤氲二穴之间,以神静守,不再沿任督两脉循环。
大鼎炉是初级阶段,丹法中又谓之小周天。小鼎炉是中级阶段,丹法中又谓之大周天。《性命圭旨·元集·大小鼎炉说》曰:“凡修金液大丹,必先安炉立鼎。鼎之为器,匪金匪铁,炉之为具,匪玉匪石。黄庭为鼎,气穴为炉。黄庭正在气穴上,缕络相连,乃人身百脉交会之处。鼎卦曰:正位凝命是也。此之谓小鼎炉也。乾位为鼎,坤位为炉……火从脐下发,水向鼎中符,三姓既会合,二物自相拘,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此谓之大鼎炉也。”
内丹修炼过程,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步骤。筑基是基本功。重在填亏补虚,以达到精全、气全、神全。基础既固,方可炼精化气。凝阳子《至道心传》云:“夫筑基之法,即是收神、固精、裕气之诀,一身之内精气充实,骨髓坚强,是谓民安国富,方可入室下手,而求还丹之道也。”炼业化气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养精气神,是以神为用,合炼精、气,使之化为精气相合的"气"。进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由有入无,重返先天虚空。
道教中人相信,内丹炼成后,人便可以化形分身,可以长生,可以成仙,具备种种超人的特异功能,许多丹经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述说,但宗教色彩浓厚,丹经亦难说清。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研讨,去其神秘虚幻的成份,取其合理的东西,为今天的气功科学与人体科学研究服务。
对于道教内丹术,现代气功研究者褒贬相参,毁誉不一,但大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不能令人信服。从科学的立场看,内丹产生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又是在一个宗教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因此,它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神秘的色彩。只要我们辩证地对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加以研究,内丹术很有可能以其本身的优势而成为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气功科学技术术--东方科学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它具有较其它古代气功方法更为完整和深入的理论方法体系。
以上我们概述了道教气功养生学主要的炼养方法。需要说明一点,由于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庞杂,要作准确的分类是较困难的。这里的六大分类是依据其大致的特征,不一定十分合理。
此外,尚需提到的还有道教的符咒之术,这也是道教气功养生学的一个部份,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迷信特征,不易进行研究,这里仅作简略的介绍。
符,即符录。“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录”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藏》中这类东西非常多,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其中有如河图、洛书之符号,有如汉印章之篆字,有如云气缭绕之笔画,每符大抵以此三种字形相配合。《太平经》卷104有“太上除害复文”,卷105有“令尊者无忧复文”,卷106有“德行吉昌复文”,卷107有“神祜复文”,是现存最早的符篆。并认为佩符图、服符水则“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因为符录乃天神的文字。早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用这种方法为人治病,并以此为传道的主要方法。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所述,魏晋时诸符已有500卷,“此皆大符也。其余小者,不可具记”。并谓“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同时《登涉》载有老君入山符18种,宣称可以辟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毒。《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各种神符,有炼神符、追魂符、拔度亡魂符、催生符、伏魔符、祈睛符、治水符、伏火符、治蝗符等。符,又名玉文,《灵宝无理度人上经大法》有保安禳灾安镇玉文、受法摄伏鬼神玉文、止洪水度水灾玉文等,皆为篆形文字,并各有咒语。由种种符名,可知其所具之功效。
道教中的五斗米道、黄巾太平道,以及东晋后期出现的灵宝派、南北朝时的南、北天师道,都是以擅长符录而著名的派别。北宋时,龙虎、阁皂、茅山,分传天师、灵宝、上清三宗经篆,称“三山符录”。金、元、明清之际,正一道与全真道鼎立,仍以符录之术行世。
咒:咒与祝通用。古人对于恶势力无法制裁,或某一恶事,不知何人所为,受其害者只有暗中怨恨,向神明祈求福善祸淫,诛罚恶徒。或受人诬枉,无法表白,只有对众人发誓诅咒。此即所谓的祝、咒。《尚书·无逸篇》说:“厥口诅祝。”疏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周礼》春官有“诅祝”与“司巫”并列,专掌此类之事。道教之咒语,即源于古时的巫祝。
道教咒语和符录一样,都起自东汉。其符与咒有连带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亦有咒语,作一切法皆有咒语。咒语为施法者精诚达意之心声,如祈祝祷时,则咒语为赞颂神灵之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则咒语为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语;修炼时,则咒语为安神定意澄心之诀。每句咒语结尾一般都“急急如律令”一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道教中有专以禁咒符水之法为业者。禁者,止也,言其法可以止病消灾。《后汉书·徐登传》谓赵炳能为越方,越方即禁咒之术。《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可以壮人之胆,使无所畏;可以气禁金疮,血即登上;又能续骨连盘,禁白刃之伤,种种奇功异能,皆由禁咒而生。
道教符录派用符咒为人治病,对某此病症确有疗效。但由于披上了迷信的外衣,把它合理的成份埋没了。它所用方法的原理,近似精神疗法。现代的医学已反复证实了每个巫医方士都熟悉的事实,假如病人相信治疗是有效的,其效果常常很明显。这是基于精神--身体相互影响的原因。弗兰克博士评论说:“信仰医疗所报道的治愈奇迹,其原因可以用精神状态来加以说明。”(美查尔斯·帕纳蒂著《科学和技术23项突破》第3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版)
从医学的观点看,也有合乎科学的因素。如画符必用朱砂,朱砂有镇心清肝,定惊祛风辟邪之效用。治晕厥者,念咒画符,以薄荷汤咽之,因薄荷之性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有效。治酒醉者,念咒画符,以葛根汤饮之;因葛根汤之性能散郁火,解酒毒,故有效。治刀伤出血,用一杯冷水,画符念咒之后,衔一口冷水,向伤口上一喷,同时把黄表纸迭成几层,浸透冷水贴在伤口上,确能止血定痛。其实符咒是术,不过能对患者起到精神治疗的作用。所用冷水,是一种物理疗法的“冷则凝缩”道理。所用的黄表纸是一种药物疗法,因黄表纸是用白矾水浸制的,白矾有止血、消毒、定痛、敛口、生肌的作用。类此的情况很多,有待我们去整理研究。
除了以上的炼养功夫之外,道教中还有修持和积德两个重大问题。修持主要是虔诚礼拜、诵经和严守戒律。积德就是广行仁义道德,施仁济众,这就叫作“行”。而把全部炼养功夫叫作“功”。功行圆满,方能成为神仙。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就是这个意思。
道教气功养生学在中国气功养生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气功史上开出的灿烂花朵。这样说,并不是着意颂扬它,说它没有糟粕。在漫长的1800多年中,道教气功家理论家辈出,“性命双修,以成正果”,其间不能没有值得研究和汲取的珍贵成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总结他们的优良功法、理论成果,必须要排除主观的随意怕论断,不宜菲薄,也无庸偏爱。
客观地看,道教气功养生学有其独特的理论、范畴、功法,有所论究的独特问题。所谓“独特”,就是不同于其它流派。例如:论精、气、神,就有“先天”、“后天”之分,且独创一个“炁”字,以表述炼精化气时精、气合一之“气”。论炼养的层次,则有筑基守窍、采药、入炉、封固、烹炼、成圣、出神诸说,或七返九还之论。论炼养节候,又有子时、午时、活子时、四正、温养、汰浴,文火、武火等区别。
如果把它和佛家气功、儒家气功相比较,道教气功养生学多一个命功,即多一整套系统的炼养方法。和西方养生学比较,道教气功养生学又多一个性功,即多一整套修心养性、涵养道德的方法。同时,道教气功养生学强调性命必须双修,命功和性功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也是道教气功养生独特的地方。
再者,道教气功养生学所常用的大量内炼名词术语,如丹田、周天、火候、药物、清静、无为、自然、精、气、神、三关、性命等,也多为其它气功派别吸收运用,成为中国气功养生学的基本范畴。道教气功理论家对这些名词术语作了大量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精深微密的程度。针对一些基本范畴,道教炼养家表现了普遍的关注,这固然造成了道教气功养生理论的烦琐庞大,但是也导向了研究的深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量著作、语录、诗词口诀之类的累积,从各个方面不同时角度阐述道教气功养生学。对重要丹经的注释或发挥,也层出不穷。例如讲《周易参同契》的著作就有60余种,《阴符经》注本也有30多种,从汉魏到明清,历载道教气功养生著作竟多达千种,至今留存的仍有800余种。剔去芜杂,取其精粹,其中有着相当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著作。这是研究我国古代气功养生学与人体科学最丰富最宝贵的文库。
道教气功养生学对我国社会的影响相当广泛,其各种炼养方法曾长期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服务,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运用,其理论的成果充实了我国气功养生学说,其众多的流派构成了我国古代气功养生流派的主体,比诸佛家儒家、医家等气功流派的影响显然大得多,从而在中国气功养生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对它的发展与状况进行详尽的研究是必要的。
如同钱学林教授指出的那样,当前气功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要把古代长期气功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整理材料入手,建立起唯象气功学,有了这个体系,然后再变为真正的科学,那就是科学革命了。”(钱学森《当前气功科学研究的一项任务--建立唯象气功学》,《中国气功》1983年第2期)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用适当的注意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从事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研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书籍和资料的搜集整理,道教气功养生学方面的著作,估计约有800多种,但是未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即使作了一些工作,一般也只是注意重要的炼养著作。除了十几部著名著作,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等外,大量的著作文献却罕为世人所知。为了给研究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应该着手搜集道教气功养生著作、文献,进行整理,择要出版。其暂时不便出版或不能出版的,也应编集,抄录副本,以利保存和使用。当前,首先需要的工作,就是编纂一个全面的道教气功养生著作目录索引及内容提要。这对于推动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气功养生学的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作必要的历史考证,把一些问题弄清楚。例如有关钟离权、吕洞宾的著作,现存在世的提名为钟、吕的有4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后人伪托。那么,究竟有几种确系钟、吕真作,辩伪存真,这当是研究钟、吕内丹学说的先决条件。又如《周易参同契》一书,究竟是讲外丹,还是讲内丹,或内外兼及,这些问题涉及外丹、内丹产生的时代及其影响,如果不考证明白,就会影响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又如《悟真篇》注本颇多,其中既有讲清修丹法的,又有讲阴阳双修的,且传本文句又有不同,其分歧何在?何以造成这些差异?是应该考证并加说明的。在道教气功养生学研究工作中,类似的问题是颇多的,都应该考证清楚。考证是对资料审察鉴定以及对史事的核实,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第三,要在掌握和考订资料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资料,细绎其思想,研究其体系,作出科学的论断;通过对道教著名炼养理论家及其重要流派的研究,阐明道教气功养生学独立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总结道教气功养生理论和方法,揭示道教气功养生学与中国气功养生学、中国医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辨证关系。
道教气功养生学中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大,确实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要从事这项研究,就得下大力气,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然而现成的路是没有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可以相信,随着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气功养生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气功科学、人体科学及特异功能的研究,将会大放异彩。其光明的前景正如钱学森教授所推测的那样,气功、中医以及人体特异功能的综合研究,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一定会变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也就是真正的科学。同时,在结合的过程中它还会改造现代的科学,使现代的科学再提高一步。这件事做好,必然导致爆发一次科学革命,这就是东方科学革命的到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