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以良医易而良相难。余曰:不然。治国良
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着医书,脏腑错
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
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尝阅古
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如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
宜动;脾动则不安。既云脾动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食,脾
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
满,.呼之则虚。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
之气?论肺之孔窍,其错误又如是。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
气为命门。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两肾一体,如
何两立其名,有何凭据?若以中间动气为命门,藏动气者,又何物也?其论肾错误
又如是。其论肝,左右有两经,即血管,从两胁肋起,上贯头目,下由少腹环绕阴
器,至足大指而止,既云肝左右有两经,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胁属肝?论肝分左
右,其错误又如是。其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机,怠
之所专曰志,志之动变曰思,以思谋远曰虑,用虑处物曰智,五者皆藏于心。既藏
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肾主伎巧,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据所论处处皆有灵机
,究竟未说明生灵机者何物?藏灵机者何所?若用灵机,外有何神情?其论心如此
含混。其论胃,主腐熟水谷。又云脾动磨胃化食,胃之上口名曰责门.饮食人胃,
精气从贲门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此段议论,无情无理。胃下口名曰幽门.即
小肠上口,其论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言饮食入小肠,化粪下至阑门,即
小肠下口,分别清浊,粪归大肠,自肛门出,水归膀胱为尿。如此论尿从粪中渗出
,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便,并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再者食
与水合化为粪,粪必稀溏作泻,在鸡鸭无小便则可,在牛马有小便则不可,何况乎
人?看小肠化食,水自阑门出一节,真是千古笑谈。其论心包络,细筋如丝,与心
肺相连者,心包络也。又云心外黄脂是心包络。又云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黄
脂是心包络。又云膻中有名无形者,乃心包络也。既云有名无形,何得又云手中指
之经,乃是手厥阴心包络之经也?论心包络竟有如许之多,究竟心包络是何物?何
能有如许之多那!其论三焦,更为可笑。《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乎上,足太阳
三焦主乎下,已是两三焦也。《难经》三十一难论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内而下
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又云三焦者,水谷之
道路。此论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两肾中间动气,是三焦之本。此论三焦是无形之
气。在《难经》一有形,一无形,又是两三焦。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者,盖
由此也。至陈无择以脐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着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
,虞天民指空腔子为三焦,金一龙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论。论三焦者,不可以指屈
。有形无形,诸公尚无定准,何得云手无名指之经,是手少阳三焦之经也?其中有
自相矛盾者,有后人议驳而未当者。总之,本源一锗,万虑皆失。
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赃腑可见。自恨著书不明赃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
不明赃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虽竭思区画,无如之何。十年之久,念不少忘。至嘉
庆二年丁已,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
痢症,十死***。无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处乡风,
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义冢申,破腹露脏之儿.日有百余。余
每日压马过其地,初未尝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遂
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
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看,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
三十余人,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
符。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
及余看时,皆以破坏,未能验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为遗憾,至嘉庆四
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辽阳州一妇年二十六岁,因疯疾打死其夫与翁,解省拟剐
,跟至西关,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提其心与肝肺,从面
前过,细看与前次所看相同。后余在京时,嘉庆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剐犯,行刑
放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却得近前,及至其处,虽见脏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见,道
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剐逆犯张格尔,及至其处,不能近前,自思一箦未成,不能终
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间,有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请余看症,因
谈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内有江宁布政司恒敬公言,伊曾镇守
哈密,领兵于喀什噶尔,所见诛戮逆尸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闻言喜出
望外,即拜叩而问之。恒公鉴余苦衷,细细说明形状。余于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
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意欲刊行于世,惟恐后人未见脏腑,议余故叛经文;欲
不刊行,复虑后世业医受祸,相沿又不知几千百年。细思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
灵枢之言下间歧伯、鬼臾区,故名《素问》。二公如知之的确,可对君言,知之不
确,须待参考,何得不知妄对,遗祸后世?继而秦越人着《难经》,张世贤割裂《
河图洛书》为之图注,谓心肝肺以分两计之,每件重几许;大小肠以尺丈计之,每
件长若干;胃大几许,容谷几斗几升。其言彷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
,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
百年后岂无知者!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
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
不致南辕北辙,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幸仁人君子鉴而谅之。时道光
庚寅孟冬直隶玉田县王清任书干京邸知一堂。
亲见改正脏腑图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
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
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
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
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
,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
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
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
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
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
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
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
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饮食人胃,
即胃管上口是也。谓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自灵素至今四千年
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音,如咽咽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
欠明白。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
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九中权,每中权分九小权,每小权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
并无孔窍。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无孔窍,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肺下实无
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先贤论吸气则肺满,呼气则肺虚。此等错误,不必细
辩,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
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
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箸,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门,右曰右气门,
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因见其症
自胸中来。再者,临症查有外感,用发散而愈;有燥痰,用清凉而愈;有积热,用
攻下而愈;有气虚,用补中而愈;有阴亏,用滋阴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扬
扬得意,立言著书,以为肺病无疑。不知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傍,下行
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如树两权归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转
出,粗如笔管,从心左后行,由肺管左边过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
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长两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握
鸡冠花之状。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小肠在气府是横长,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
之所。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
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此记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约是通男子之
精道、女子之子宫。独此一管,细心查看,未能查验的确,所以疑似。以俟后之业
医者,倘遇机会,细心查看再补。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
,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
。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
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过心。由肺
管前气管中,出左右气门。痰饮津涎,本气管中物,古人何以误为肺中物?因不知
肺管前有气管相连而长,止知痰饮津涎自胸中来,便疑为肺中物,总是未亲见脏腑
之故。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人气向里吸。则气府满,气府
满,则肚腹大;气向外呼,则气府虚,气府虚,则肚腹小。卫总管,行气之府,其
中无血。若血归气府,血必随气而出,上行则吐血、岖血,下行则溺血,便血。卫
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
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
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
,名曰血府,精汁详胃津门条下。前所言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左右气门、
喉门之物也。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兽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画胃图,上口在
胃上,名曰贯门;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门,言胃上下两门,不知胃是三门。画胃竖
长,不知胃是横长,不但横长,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贲门向脊,下底向腹;下口
幽门亦在胃上,偏右胁向脊;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
,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
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总提下前连气府,接小
肠,后接提大肠,在胃上后连肝,肝连脊。此是膈膜以下,总提连贯胃、肝、大小
肠之体质。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津管寸许,
外分三权。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浊者,由上权卧则入血府,随血化血;其
水液,由下权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水液
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水液由出水道渗出,沁
入膀胱,化而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体查最难。自嘉庆二年看脏腑时,出水道有
满水铃铛者,有无水铃铛者,于理不甚透彻,以后诊病,查看久病寿终之人,临时
有多饮水者,有少饮水者,有不饮水者,故后其水仍然在腹。以此与前所看者参考
,与出水道出水一节,虽然近理,仍不敢为定准。后以畜较之,遂喂遂杀之畜,网
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则知出水道出水无疑。前言饮食入
胃,食留干胃,精汁水液,自津门流出。津门即孔如箸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稀
粥岂不能流出?津门虽孔如箸大,其处胃体甚厚,四围靠挤缩小,所以水能出而食
不能出。况胃之内,津门之左一分远,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放
水之物,待糟汁水液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而为粪。小肠何以化食为粪?
小肠外有气府,气府抱小肠,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此处与
前气府参看。化粪入大肠,自肛门出。此篇记精汁由胃出津门,生精生血;水液由
珑管出水道,入膀胱为尿;食由胃入小肠。元气蒸化为粪之原委也。
脑髓说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欲不说,有许
多病,人不知源始,至此又不得不说。不但医书论病,言灵机发放心,即儒家谈道
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灵机在心者,因始创之人,不知心在胸中,所辨何事?不知
咽喉两傍,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恨,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
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
存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
性?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
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们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
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
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鼻通干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脑受
风热,脑汁从鼻流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囱门软,:
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囱门渐长,耳稍知听
,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囱门长全,耳
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
性者,脑髓渐空。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讱
庵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
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文《章<来<源》 ww^w.z hgx}zz.cn*>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以良医易而良相难。余曰:不然。治国良
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着医书,脏腑错
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
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尝阅古
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如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
宜动;脾动则不安。既云脾动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食,脾
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
满,.呼之则虚。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
之气?论肺之孔窍,其错误又如是。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
气为命门。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两肾一体,如
何两立其名,有何凭据?若以中间动气为命门,藏动气者,又何物也?其论肾错误
又如是。其论肝,左右有两经,即血管,从两胁肋起,上贯头目,下由少腹环绕阴
器,至足大指而止,既云肝左右有两经,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胁属肝?论肝分左
右,其错误又如是。其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机,怠
之所专曰志,志之动变曰思,以思谋远曰虑,用虑处物曰智,五者皆藏于心。既藏
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肾主伎巧,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据所论处处皆有灵机
,究竟未说明生灵机者何物?藏灵机者何所?若用灵机,外有何神情?其论心如此
含混。其论胃,主腐熟水谷。又云脾动磨胃化食,胃之上口名曰责门.饮食人胃,
精气从贲门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此段议论,无情无理。胃下口名曰幽门.即
小肠上口,其论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言饮食入小肠,化粪下至阑门,即
小肠下口,分别清浊,粪归大肠,自肛门出,水归膀胱为尿。如此论尿从粪中渗出
,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便,并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再者食
与水合化为粪,粪必稀溏作泻,在鸡鸭无小便则可,在牛马有小便则不可,何况乎
人?看小肠化食,水自阑门出一节,真是千古笑谈。其论心包络,细筋如丝,与心
肺相连者,心包络也。又云心外黄脂是心包络。又云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黄
脂是心包络。又云膻中有名无形者,乃心包络也。既云有名无形,何得又云手中指
之经,乃是手厥阴心包络之经也?论心包络竟有如许之多,究竟心包络是何物?何
能有如许之多那!其论三焦,更为可笑。《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乎上,足太阳
三焦主乎下,已是两三焦也。《难经》三十一难论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内而下
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又云三焦者,水谷之
道路。此论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两肾中间动气,是三焦之本。此论三焦是无形之
气。在《难经》一有形,一无形,又是两三焦。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者,盖
由此也。至陈无择以脐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着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
,虞天民指空腔子为三焦,金一龙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论。论三焦者,不可以指屈
。有形无形,诸公尚无定准,何得云手无名指之经,是手少阳三焦之经也?其中有
自相矛盾者,有后人议驳而未当者。总之,本源一锗,万虑皆失。
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赃腑可见。自恨著书不明赃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
不明赃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虽竭思区画,无如之何。十年之久,念不少忘。至嘉
庆二年丁已,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
痢症,十死***。无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处乡风,
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义冢申,破腹露脏之儿.日有百余。余
每日压马过其地,初未尝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遂
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
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看,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
三十余人,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
符。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
及余看时,皆以破坏,未能验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为遗憾,至嘉庆四
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辽阳州一妇年二十六岁,因疯疾打死其夫与翁,解省拟剐
,跟至西关,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提其心与肝肺,从面
前过,细看与前次所看相同。后余在京时,嘉庆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剐犯,行刑
放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却得近前,及至其处,虽见脏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见,道
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剐逆犯张格尔,及至其处,不能近前,自思一箦未成,不能终
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间,有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请余看症,因
谈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内有江宁布政司恒敬公言,伊曾镇守
哈密,领兵于喀什噶尔,所见诛戮逆尸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闻言喜出
望外,即拜叩而问之。恒公鉴余苦衷,细细说明形状。余于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
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意欲刊行于世,惟恐后人未见脏腑,议余故叛经文;欲
不刊行,复虑后世业医受祸,相沿又不知几千百年。细思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
灵枢之言下间歧伯、鬼臾区,故名《素问》。二公如知之的确,可对君言,知之不
确,须待参考,何得不知妄对,遗祸后世?继而秦越人着《难经》,张世贤割裂《
河图洛书》为之图注,谓心肝肺以分两计之,每件重几许;大小肠以尺丈计之,每
件长若干;胃大几许,容谷几斗几升。其言彷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
,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
百年后岂无知者!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
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
不致南辕北辙,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幸仁人君子鉴而谅之。时道光
庚寅孟冬直隶玉田县王清任书干京邸知一堂。
亲见改正脏腑图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
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
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
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
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
,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
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
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
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
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
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
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
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饮食人胃,
即胃管上口是也。谓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自灵素至今四千年
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音,如咽咽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
欠明白。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
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九中权,每中权分九小权,每小权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
并无孔窍。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无孔窍,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肺下实无
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先贤论吸气则肺满,呼气则肺虚。此等错误,不必细
辩,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
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
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箸,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门,右曰右气门,
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因见其症
自胸中来。再者,临症查有外感,用发散而愈;有燥痰,用清凉而愈;有积热,用
攻下而愈;有气虚,用补中而愈;有阴亏,用滋阴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扬
扬得意,立言著书,以为肺病无疑。不知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傍,下行
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如树两权归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转
出,粗如笔管,从心左后行,由肺管左边过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
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长两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握
鸡冠花之状。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小肠在气府是横长,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
之所。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
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此记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约是通男子之
精道、女子之子宫。独此一管,细心查看,未能查验的确,所以疑似。以俟后之业
医者,倘遇机会,细心查看再补。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
,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
。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
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过心。由肺
管前气管中,出左右气门。痰饮津涎,本气管中物,古人何以误为肺中物?因不知
肺管前有气管相连而长,止知痰饮津涎自胸中来,便疑为肺中物,总是未亲见脏腑
之故。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人气向里吸。则气府满,气府
满,则肚腹大;气向外呼,则气府虚,气府虚,则肚腹小。卫总管,行气之府,其
中无血。若血归气府,血必随气而出,上行则吐血、岖血,下行则溺血,便血。卫
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
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
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
,名曰血府,精汁详胃津门条下。前所言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左右气门、
喉门之物也。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兽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画胃图,上口在
胃上,名曰贯门;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门,言胃上下两门,不知胃是三门。画胃竖
长,不知胃是横长,不但横长,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贲门向脊,下底向腹;下口
幽门亦在胃上,偏右胁向脊;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
,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
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总提下前连气府,接小
肠,后接提大肠,在胃上后连肝,肝连脊。此是膈膜以下,总提连贯胃、肝、大小
肠之体质。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津管寸许,
外分三权。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浊者,由上权卧则入血府,随血化血;其
水液,由下权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水液
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水液由出水道渗出,沁
入膀胱,化而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体查最难。自嘉庆二年看脏腑时,出水道有
满水铃铛者,有无水铃铛者,于理不甚透彻,以后诊病,查看久病寿终之人,临时
有多饮水者,有少饮水者,有不饮水者,故后其水仍然在腹。以此与前所看者参考
,与出水道出水一节,虽然近理,仍不敢为定准。后以畜较之,遂喂遂杀之畜,网
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则知出水道出水无疑。前言饮食入
胃,食留干胃,精汁水液,自津门流出。津门即孔如箸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稀
粥岂不能流出?津门虽孔如箸大,其处胃体甚厚,四围靠挤缩小,所以水能出而食
不能出。况胃之内,津门之左一分远,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放
水之物,待糟汁水液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而为粪。小肠何以化食为粪?
小肠外有气府,气府抱小肠,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此处与
前气府参看。化粪入大肠,自肛门出。此篇记精汁由胃出津门,生精生血;水液由
珑管出水道,入膀胱为尿;食由胃入小肠。元气蒸化为粪之原委也。
脑髓说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欲不说,有许
多病,人不知源始,至此又不得不说。不但医书论病,言灵机发放心,即儒家谈道
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灵机在心者,因始创之人,不知心在胸中,所辨何事?不知
咽喉两傍,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恨,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
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
存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
性?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
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们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
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
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鼻通干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脑受
风热,脑汁从鼻流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囱门软,:
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囱门渐长,耳稍知听
,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囱门长全,耳
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
性者,脑髓渐空。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讱
庵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
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文《章<来<源》 ww^w.z 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