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本人又受过大都市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一九八零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约拟出版陈氏太极拳新著,可是先生终因多年生活劳累颠簸,积劳成疾,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故于河南焦作。令人欣慰的是其徒马虹根据陈照奎先生的讲授和大量的笔记资料整理出版了《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所谓"新架",先生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石家庄、上海等地的弟子先后成立了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为继承先生遗志,推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照奎先生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的代表人物,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继承和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其精湛的拳技和拳理为广大陈氏太极拳爱好者所推崇。今天,国家提倡和发扬民族宝贵的文化,太极拳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家乡人民为纪念陈照奎先生的功绩,激励后人,于今年四月五日在陈家沟立碑,以示缅怀之情,先生的弟子及海外友人二百多人聚集陈家沟,纷纷表示:缅怀大师遗志,为发展和推广陈氏太极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