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老会长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尊师胡海牙授余,并谓此乃海内秘本,日久恐其失传,嘱余整理传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观此文,与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老会长修改之后也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并与胡师细致推敲。在老会长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通顺可读,庶几乎可以流传无误矣。
一九九二年春季
末学田诚阳敬识于中国道教协会
陈撄宁卷前批语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借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后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即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文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 撄宁子识
一论三宝三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末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日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①;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侯,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注:
①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气(药物)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
二论三关三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定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王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日潜溪,又日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舟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②,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不三寸六分,名日士釜,黄庭官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问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③。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④。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真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注:
②此处指明上丹田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即脑中也。不在头顶,亦不在后眉心,有谓囱会穴为上丹田者非矣,又谓两眉正中(或两眼正中)为上丹田者亦非矣。
③八万四千里之说,不合于今之天文学。寸数分数,亦不可拘执,因人有长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此条系陈撄宁批注)
④下丹田,又直称丹田。此处指明脐肾之间为气海,其下一寸三分方为丹田所在。不是脐内,亦不是脐下,有云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者误矣,又云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者亦误矣。
三论奇经八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 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⑤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矫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官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键,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注:
⑤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人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大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各种修炼关窍,总之不离八脉,故可由此得道。
四论坎离水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虑念想,益不与肾永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色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⑥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注:
⑥此处呼吸指内呼吸,即内气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五论呼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⑦,吸为天地正气⑧。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⑨。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⑩。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刚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不知呼之亦在内(12),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而后方谓之“添年药”(13)。
注:
⑦指下生前禀受父母之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
⑧天地正气,指天地交和之生气,本在虚空,万物赖以生长,气存则生,气竭则死。
⑨指闭息。
⑩指自然呼吸。
(11)此景乃调息之中,感觉气穴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回元海,登时口鼻呼吸顿断,好象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时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变为内呼吸(胎息)。若非亲历此景者,则不易体会,丹书或谓之“琼钟一叩。”
(12)吸之在内,呼之亦在内,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回风混合”之秘义。
(13)撄宁子曰:“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皮空之精神(注者按:即虚空之生气),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药”之义。
六论玄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汝当得其一,则万事毕。一之为物,有两窍,两窍又止一窍(14)。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王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合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及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牡,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九幽者也(15)。
注,
(14)两窍眷一指口鼻.一指气穴(即丹田),口鼻呼吸变为内呼吸,则两窍归于丹田一窍。
(15)酆都九幽,指人体之大小肠。
七论塞兑垂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16),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注:
(16)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须塞兑,以防神气外泄。
八论回光调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了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注:
(17)《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贼,逐于外物,“贼”。(夺也)吾之气失之虚空(即天)。修道者有见于此,乃从五贼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虚空“盗”(反夺也)回吾之元气,攒簇一处,聚而成丹。
九论采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18)。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 (20)。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来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21),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丹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22)。不采之采,是名为采(23),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21)。
注:
(18)若待元气发出,外肾举起,无形之气,化为有形,落入后天,谓之药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无形,有以外肾举起为活子时采取之候者非矣。黄元吉先生亦云:"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
(19)阳气微有动机,待出未出,虽属先天,尚在微弱,谓之药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药之真火候。当其阳气将到外肾之时,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一阳初动之活子时也.亦曰玄关窍开。
(21)所谓以色情来之,乃喻神气相抱之情形,如夫妇之相恋,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驭气,以气合神,神气合一,方为采取。
(22)药己归炉。
(23)神气本为一体,混融不离,不必有为之采,搬弄后天,只须神气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阳祖师亦云:"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见丘祖与王祖一脉相承。
(24)阴精与元气不同,炼之得当.只可固肾保本,不可结丹。
十论交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追(25),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下丹田)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注:
(25)此为虚数。
十一论河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间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 (26)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注:
(26)此处指内息,内息者内气也。
十二论采真阳之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大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27)。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注:
(27)采取之诀见前。
(28)玄关兆象。
十三论合日月真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28)。
合月之气亦然。
注:
(29)此法较前法偏执,且条件性太大,可以不用。
十四论接天地之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木(30),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注:
(30)须此天人合一之气可以凝聚成丹,点化全身阴质,返还纯阳之体,脱胎神化。
十五论得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大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油印后记
此篇经陈撄宁先生圈点,并批曰:“此篇字句,错误之处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错误,而无法改正,只
得仍旧。道理说得甚好,但嫌其名词复杂。”云云。<*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老会长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尊师胡海牙授余,并谓此乃海内秘本,日久恐其失传,嘱余整理传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观此文,与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老会长修改之后也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并与胡师细致推敲。在老会长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通顺可读,庶几乎可以流传无误矣。
一九九二年春季
末学田诚阳敬识于中国道教协会
陈撄宁卷前批语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借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后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即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文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 撄宁子识
一论三宝三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末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日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①;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侯,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注:
①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气(药物)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
二论三关三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定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王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日潜溪,又日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舟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②,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不三寸六分,名日士釜,黄庭官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问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③。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④。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真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注:
②此处指明上丹田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即脑中也。不在头顶,亦不在后眉心,有谓囱会穴为上丹田者非矣,又谓两眉正中(或两眼正中)为上丹田者亦非矣。
③八万四千里之说,不合于今之天文学。寸数分数,亦不可拘执,因人有长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此条系陈撄宁批注)
④下丹田,又直称丹田。此处指明脐肾之间为气海,其下一寸三分方为丹田所在。不是脐内,亦不是脐下,有云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者误矣,又云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者亦误矣。
三论奇经八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 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⑤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矫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官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键,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注:
⑤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人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大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各种修炼关窍,总之不离八脉,故可由此得道。
四论坎离水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虑念想,益不与肾永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色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⑥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注:
⑥此处呼吸指内呼吸,即内气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五论呼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⑦,吸为天地正气⑧。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⑨。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⑩。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刚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不知呼之亦在内(12),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而后方谓之“添年药”(13)。
注:
⑦指下生前禀受父母之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
⑧天地正气,指天地交和之生气,本在虚空,万物赖以生长,气存则生,气竭则死。
⑨指闭息。
⑩指自然呼吸。
(11)此景乃调息之中,感觉气穴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回元海,登时口鼻呼吸顿断,好象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时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变为内呼吸(胎息)。若非亲历此景者,则不易体会,丹书或谓之“琼钟一叩。”
(12)吸之在内,呼之亦在内,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回风混合”之秘义。
(13)撄宁子曰:“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皮空之精神(注者按:即虚空之生气),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药”之义。
六论玄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汝当得其一,则万事毕。一之为物,有两窍,两窍又止一窍(14)。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王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合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及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牡,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九幽者也(15)。
注,
(14)两窍眷一指口鼻.一指气穴(即丹田),口鼻呼吸变为内呼吸,则两窍归于丹田一窍。
(15)酆都九幽,指人体之大小肠。
七论塞兑垂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16),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注:
(16)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须塞兑,以防神气外泄。
八论回光调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了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注:
(17)《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贼,逐于外物,“贼”。(夺也)吾之气失之虚空(即天)。修道者有见于此,乃从五贼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虚空“盗”(反夺也)回吾之元气,攒簇一处,聚而成丹。
九论采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18)。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 (20)。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来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21),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丹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22)。不采之采,是名为采(23),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21)。
注:
(18)若待元气发出,外肾举起,无形之气,化为有形,落入后天,谓之药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无形,有以外肾举起为活子时采取之候者非矣。黄元吉先生亦云:"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
(19)阳气微有动机,待出未出,虽属先天,尚在微弱,谓之药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药之真火候。当其阳气将到外肾之时,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一阳初动之活子时也.亦曰玄关窍开。
(21)所谓以色情来之,乃喻神气相抱之情形,如夫妇之相恋,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驭气,以气合神,神气合一,方为采取。
(22)药己归炉。
(23)神气本为一体,混融不离,不必有为之采,搬弄后天,只须神气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阳祖师亦云:"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见丘祖与王祖一脉相承。
(24)阴精与元气不同,炼之得当.只可固肾保本,不可结丹。
十论交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追(25),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下丹田)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注:
(25)此为虚数。
十一论河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间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 (26)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注:
(26)此处指内息,内息者内气也。
十二论采真阳之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大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27)。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注:
(27)采取之诀见前。
(28)玄关兆象。
十三论合日月真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28)。
合月之气亦然。
注:
(29)此法较前法偏执,且条件性太大,可以不用。
十四论接天地之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木(30),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注:
(30)须此天人合一之气可以凝聚成丹,点化全身阴质,返还纯阳之体,脱胎神化。
十五论得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大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油印后记
此篇经陈撄宁先生圈点,并批曰:“此篇字句,错误之处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错误,而无法改正,只
得仍旧。道理说得甚好,但嫌其名词复杂。”云云。<*文^章《来$源 ww>w.z)hgx&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