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证是肺脏的功能减弱,治节无权,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卫外不固等临床表现的概称。本证多由秉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 :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舌肿质淡苔白,脉虚弱。肺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有所区别,必须加以辨析。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 清肃无权而成咳嗽,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可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 ,肺气上逆所致。《证治准绳》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若自汗病中见肺气虚证,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若虚劳病中见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嗽,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 积虚成损,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总之,肺气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素问· 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 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十药神书》),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讲,肺阳虚证是指肺脏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则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胖淡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秉赋不足,或积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虚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肺气阴两虚证可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阳损及阴;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致肺气阴两虚。若肺阴本虚,久咳久喘,进而耗伤肺气,亦致肺气阴两虚之证。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兼见咳嗽少痰,咽干,声音嘶哑 ,甚则痰中带血,舌红脉细等,与单纯肺气虚证不难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亦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亦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 肺气亦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 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 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肾不纳气证与肺气虚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证多由久病喘咳,肺损及肾,金不生水,气不归源,肾失摄纳所致。如由肺气虚证发展而来者,除有喘促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等肺气虚证的表现外,尚有动则气喘,咳则遗溺,或见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等肾气虚而气不归元、肾失摄纳等临床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虚证有明显的区别。
}健}康[养[生&保}健》网[ 《w/ww.zhgx@zz. cn @版权所有》]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素问· 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 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十药神书》),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讲,肺阳虚证是指肺脏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则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胖淡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秉赋不足,或积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虚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肺气阴两虚证可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阳损及阴;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致肺气阴两虚。若肺阴本虚,久咳久喘,进而耗伤肺气,亦致肺气阴两虚之证。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兼见咳嗽少痰,咽干,声音嘶哑 ,甚则痰中带血,舌红脉细等,与单纯肺气虚证不难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亦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亦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 肺气亦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 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 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肾不纳气证与肺气虚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证多由久病喘咳,肺损及肾,金不生水,气不归源,肾失摄纳所致。如由肺气虚证发展而来者,除有喘促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等肺气虚证的表现外,尚有动则气喘,咳则遗溺,或见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等肾气虚而气不归元、肾失摄纳等临床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虚证有明显的区别。
}健}康[养[生&保}健》网[ 《w/ww.zhgx@zz. 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