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周王朝实力与威望的衰退与各诸侯国的兴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产生了一大批类似过去王官的文化人,他们分散在各个诸侯国。《史记·历书》中说:“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弟子分散,或在诸侯,或在夷狄。”《论语·微子》亦记载,鲁哀公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于是“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皆说明这种文化和知识世家的分崩离析从很早就开始,而且一直在延续。于是,原属王官的知识阶层流入社会下层,正如昭公三十二年记载史墨的话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十三经注疏》2128页)而原为下层的平民知识份子的地位却日益上升,并与本属上流的王官们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阶层,这在当时名之曰“士”。也正因为“土”阶层的崛起和独立,“士”思想的活跃和兴盛,才演成了春秋到战国时代最为辉煌的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及科学思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引人瞩目的科学成果,大多包纳在古代的方术中。
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方术”首见于《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在这里,方术是指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艺能。所谓“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由此,从秦汉以来,方术几乎成了一切技能杂术的总称。依《汉书·艺文志》所言,方术可分为二大类,一是数术,一是方技。数术类又分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这些数术是以研究“天道”或“天地之道”即“大宇宙”为主,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算术、地理、时节、气象、水土、环境学等学科。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这些方技是以探讨“人道”与“性命”即“小宇宙”为主,内容涉及医学、药学、性学、养生学、长寿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营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古化学等学科。这样一来,古代的科学技术史料大多囊括其中,并产生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果及科学思想。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正如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国过去也曾同样强烈地盛行过各种迷信活动,占卜、星命、堪舆、骨相、时日吉凶的选择和鬼神传说等等,是古代和中世纪一切中国思想家所共有的背景的一部分。科学史家不能简单地排斥这些理论和活动,因为它们使古代的宇宙概念得到不少说明。”“某些方术活动曾经不知不觉地在实际考察自然现象方面导致一些重要的发现。由于方术和科学都离不开积极的手工操作,因之在中国的‘原始科学’中决不能不含有经验的因素。另一方面,怀疑主义是批判精神的本质部分,它是科学思维发展的第二个必要条件;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决不缺少这种怀疑主义因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笫34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当然,其中非理性的东西很多,如前者是以合天人、通古今的“预测学”即占星候气、卜筮相形、解梦知命为特点,后者更是杂糅巫诅禁咒、服饵黄冶、炼气达灵,它们的体系中都充满了神秘主义与巫觋遗风。
在《后汉书》中专门有《方术列传》,其序把卜筮、阴阳、推步、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易学数术、图录内学等皆属于方术。并曰:“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梃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祆,时亦有效于事也。”其后,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分方术为养生、卜筮、相、疾、医五类;《太平御览》则分方术为十八类,即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幻;清编《古今图书集成》有《艺术典》,其中医部、卜筮部、星命部、相术部、堪舆部、选择部、术数部、射覆部、挂影部、拆字部、技戏部、幻术部、搏戏部、巫觋部,皆属传统方术的范围。以上所述可以大致概括中国方术演变的历史与基本情况。从先秦、汉晋到明清,方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靡朝野,深入人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这些方术原无系统理论,自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方士们便利用邹衍之学来解释其秘术仙方,从而形成了《史记》所说的“方仙道”与《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神仙思想是由“不死”的观念而起。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并已有人造仙药出现。《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以古无不死之人为答。《战国策·楚策》说,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证明不死成仙的思想在晚周已颇为流行,故被众多诸侯重视。
庄子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类仙人。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他们“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是一些心忘容寂、与世无争的逸人。当“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无常殃。”(《庄子·天地》)所谓“三患”,即指疾病、衰老、死亡。成仙之后,即可脱离疾病衰老,跃出生死轮回,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正是方仙道所追求的理想。
其时著名的方仙道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安期生、石生、卢生、侯生、徐福、韩终、李少翁、公孙卿、栾大等,他们多为燕、齐之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封禅书》)据《汉书·郊祀志》载谷永言:“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垒,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眦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足见秦汉之际方仙道队伍规模甚大,已是影响朝野上下、社会风尚的一股相当重要的力量。
风气所及,即使儒生也纷纷演术论玄,从事使汉代的儒学方术化,并很快得到皇室的支持。号称一代儒宗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大谈天人感应的神学,甚至亲自演习求雨驱旱的巫术。东汉刘秀以谶纬经学立国,时王粱、孙咸因名应谶文而获高官。经学大师郑玄、宗均皆亲注纬书,樊英、杨厚以方术授徒,受业者甚众,并被朝廷待为神明。《后汉书·张衡传》曰:“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生争学图纬,兼复以妖言。”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汉代的儒生大多已经方士化。
儒生与方士的合流,编造了大量的方书。据清《补后汉书艺文志》所收,仅谶纬类就有近百种,分别属于易纬、诗纬、礼纬、孝经纬、春秋纬。这些谶纬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预言、先兆、符命,其中有图有书,故又称为“图书”、“图纬”、“图谶”。又因其文隐密诡异,常人难以知晓,又可谓之“内书”。谶纬、内书及方书的大量问世,无疑为道教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其后,这些神仙、方术之书大多归入道教。
正如葛洪所言:“方策即山积于儒门,而内书亦鞅掌于术家……故后之知道者,于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百篇。”(《抱朴子内篇·勤求》)在他所收录的数百种道书之中,即有相当多的方术经籍,如《墨子五行记》、《鸿宝万毕术》、《温宝经》、《息民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子都经》、《天门子经》、《容成经》、《九宫》、《河洛内记》、《举形道成经》、、《角里先生长生集》、《少君道意》、《樊英石壁文》、《董君地仙却老要记》、《万毕高丘先生法》、《黄老仙录》等,皆秦汉方士所编,而被葛洪纳入道书之中。
近年来陆续出土的一大批秦汉时期的古文献,如帛书、竹木简的《黄帝四经》、《系辞》、《周易》、《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要》、《昭力》、《老子》、《道原》、《经法》、《伊尹》、《五行篇》、《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出行占》、《木人占》、《日书》等,更为研究秦汉思想文化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尤其重要的是1973年冬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方医书,共14种。各书的抄录年代,根据文字字体估算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或前3世纪初。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5张帛和200支竹木简上,估计总字数约有3万字左右。原书均无名,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内容试予命名如下:帛书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上述11种医书中,《阴阳十一脉灸经》有两本,文字基本相同,故帛书医书实为10种。竹木简医书共有4种,其中竹简医书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3种,木简医书有《杂禁方》1种。《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内容,都是论述人体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灵枢·经脉》篇论十二经脉部分接近。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人体经脉和灸疗的专书。《脉法》可辨识部分,主要记述运用砭法在脉上排泻脓血以治疗痈肿。《阴阳脉死候》是古代诊断学著作,所述“五死”病候,与《灵枢·经脉》篇相近,但无五行学说色彩。估计著作年代应早于《内经》。《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记述52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疾病种类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以外科、皮肤科疾病为多。每种疾病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全书共291方。治疗内容包括药物、灸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书中药名达240余种。《却谷食气》是现存最早的气功文献之一。《导引图》则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绘有44幅表现各种导引姿势的彩图,每图标有所治病名或所模拟动物的名称。《胎产书》记述胎产宜忌,其中“十月养胎”内容即后世“徐之才逐月养胎方”的祖本。《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3种竹简及帛书《养生方》、《杂疗方》的主体部分属房中类医书。木简《杂禁方》及《养生方》、《杂疗方》的部分内容属巫术方。
对此李学勤先生指出:“它们均是刘向父子、班固等所不见的佚籍,在《汉书·艺文志》外,但如果按照《艺文志》的方法分类,皆应列于《方技略》。譬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与《黄帝内经》有渊源关系,宜入《方技略》的医经家。《五十二病方》应入经方家;《胎产书》近似《汉志》所收《妇人婴儿方》,《杂禁方》虽系巫术,然为古方书恒有,亦宜入经方家。《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应入房中家;《养生方》、《杂疗方》的大部分内容也属此类,其余部分则属神仙家。至于《却谷食气》,便纯为神仙家了。由此足见,《方技略》四家在马王堆简帛里都已存在,这说明简帛医书内容的广泛,也反映出当时方技各家的发展传流情况。”(魏启鹏、胡翔华《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一)第2页李学勤序,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下面,通过对秦汉古籍、简帛文书及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集中探讨战国、秦汉时期方技家与神仙家的养生思想及其方法特征,即方仙道的理论与流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
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方术”首见于《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在这里,方术是指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艺能。所谓“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由此,从秦汉以来,方术几乎成了一切技能杂术的总称。依《汉书·艺文志》所言,方术可分为二大类,一是数术,一是方技。数术类又分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这些数术是以研究“天道”或“天地之道”即“大宇宙”为主,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算术、地理、时节、气象、水土、环境学等学科。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这些方技是以探讨“人道”与“性命”即“小宇宙”为主,内容涉及医学、药学、性学、养生学、长寿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营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古化学等学科。这样一来,古代的科学技术史料大多囊括其中,并产生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果及科学思想。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正如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国过去也曾同样强烈地盛行过各种迷信活动,占卜、星命、堪舆、骨相、时日吉凶的选择和鬼神传说等等,是古代和中世纪一切中国思想家所共有的背景的一部分。科学史家不能简单地排斥这些理论和活动,因为它们使古代的宇宙概念得到不少说明。”“某些方术活动曾经不知不觉地在实际考察自然现象方面导致一些重要的发现。由于方术和科学都离不开积极的手工操作,因之在中国的‘原始科学’中决不能不含有经验的因素。另一方面,怀疑主义是批判精神的本质部分,它是科学思维发展的第二个必要条件;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决不缺少这种怀疑主义因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笫34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当然,其中非理性的东西很多,如前者是以合天人、通古今的“预测学”即占星候气、卜筮相形、解梦知命为特点,后者更是杂糅巫诅禁咒、服饵黄冶、炼气达灵,它们的体系中都充满了神秘主义与巫觋遗风。
在《后汉书》中专门有《方术列传》,其序把卜筮、阴阳、推步、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易学数术、图录内学等皆属于方术。并曰:“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梃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祆,时亦有效于事也。”其后,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分方术为养生、卜筮、相、疾、医五类;《太平御览》则分方术为十八类,即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幻;清编《古今图书集成》有《艺术典》,其中医部、卜筮部、星命部、相术部、堪舆部、选择部、术数部、射覆部、挂影部、拆字部、技戏部、幻术部、搏戏部、巫觋部,皆属传统方术的范围。以上所述可以大致概括中国方术演变的历史与基本情况。从先秦、汉晋到明清,方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靡朝野,深入人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这些方术原无系统理论,自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方士们便利用邹衍之学来解释其秘术仙方,从而形成了《史记》所说的“方仙道”与《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神仙思想是由“不死”的观念而起。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并已有人造仙药出现。《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以古无不死之人为答。《战国策·楚策》说,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证明不死成仙的思想在晚周已颇为流行,故被众多诸侯重视。
庄子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类仙人。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他们“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是一些心忘容寂、与世无争的逸人。当“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无常殃。”(《庄子·天地》)所谓“三患”,即指疾病、衰老、死亡。成仙之后,即可脱离疾病衰老,跃出生死轮回,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正是方仙道所追求的理想。
其时著名的方仙道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安期生、石生、卢生、侯生、徐福、韩终、李少翁、公孙卿、栾大等,他们多为燕、齐之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封禅书》)据《汉书·郊祀志》载谷永言:“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垒,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眦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足见秦汉之际方仙道队伍规模甚大,已是影响朝野上下、社会风尚的一股相当重要的力量。
风气所及,即使儒生也纷纷演术论玄,从事使汉代的儒学方术化,并很快得到皇室的支持。号称一代儒宗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大谈天人感应的神学,甚至亲自演习求雨驱旱的巫术。东汉刘秀以谶纬经学立国,时王粱、孙咸因名应谶文而获高官。经学大师郑玄、宗均皆亲注纬书,樊英、杨厚以方术授徒,受业者甚众,并被朝廷待为神明。《后汉书·张衡传》曰:“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生争学图纬,兼复以妖言。”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汉代的儒生大多已经方士化。
儒生与方士的合流,编造了大量的方书。据清《补后汉书艺文志》所收,仅谶纬类就有近百种,分别属于易纬、诗纬、礼纬、孝经纬、春秋纬。这些谶纬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预言、先兆、符命,其中有图有书,故又称为“图书”、“图纬”、“图谶”。又因其文隐密诡异,常人难以知晓,又可谓之“内书”。谶纬、内书及方书的大量问世,无疑为道教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其后,这些神仙、方术之书大多归入道教。
正如葛洪所言:“方策即山积于儒门,而内书亦鞅掌于术家……故后之知道者,于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百篇。”(《抱朴子内篇·勤求》)在他所收录的数百种道书之中,即有相当多的方术经籍,如《墨子五行记》、《鸿宝万毕术》、《温宝经》、《息民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子都经》、《天门子经》、《容成经》、《九宫》、《河洛内记》、《举形道成经》、、《角里先生长生集》、《少君道意》、《樊英石壁文》、《董君地仙却老要记》、《万毕高丘先生法》、《黄老仙录》等,皆秦汉方士所编,而被葛洪纳入道书之中。
近年来陆续出土的一大批秦汉时期的古文献,如帛书、竹木简的《黄帝四经》、《系辞》、《周易》、《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要》、《昭力》、《老子》、《道原》、《经法》、《伊尹》、《五行篇》、《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出行占》、《木人占》、《日书》等,更为研究秦汉思想文化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尤其重要的是1973年冬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方医书,共14种。各书的抄录年代,根据文字字体估算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或前3世纪初。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5张帛和200支竹木简上,估计总字数约有3万字左右。原书均无名,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内容试予命名如下:帛书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上述11种医书中,《阴阳十一脉灸经》有两本,文字基本相同,故帛书医书实为10种。竹木简医书共有4种,其中竹简医书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3种,木简医书有《杂禁方》1种。《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内容,都是论述人体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灵枢·经脉》篇论十二经脉部分接近。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人体经脉和灸疗的专书。《脉法》可辨识部分,主要记述运用砭法在脉上排泻脓血以治疗痈肿。《阴阳脉死候》是古代诊断学著作,所述“五死”病候,与《灵枢·经脉》篇相近,但无五行学说色彩。估计著作年代应早于《内经》。《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记述52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疾病种类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以外科、皮肤科疾病为多。每种疾病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全书共291方。治疗内容包括药物、灸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书中药名达240余种。《却谷食气》是现存最早的气功文献之一。《导引图》则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绘有44幅表现各种导引姿势的彩图,每图标有所治病名或所模拟动物的名称。《胎产书》记述胎产宜忌,其中“十月养胎”内容即后世“徐之才逐月养胎方”的祖本。《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3种竹简及帛书《养生方》、《杂疗方》的主体部分属房中类医书。木简《杂禁方》及《养生方》、《杂疗方》的部分内容属巫术方。
对此李学勤先生指出:“它们均是刘向父子、班固等所不见的佚籍,在《汉书·艺文志》外,但如果按照《艺文志》的方法分类,皆应列于《方技略》。譬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与《黄帝内经》有渊源关系,宜入《方技略》的医经家。《五十二病方》应入经方家;《胎产书》近似《汉志》所收《妇人婴儿方》,《杂禁方》虽系巫术,然为古方书恒有,亦宜入经方家。《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应入房中家;《养生方》、《杂疗方》的大部分内容也属此类,其余部分则属神仙家。至于《却谷食气》,便纯为神仙家了。由此足见,《方技略》四家在马王堆简帛里都已存在,这说明简帛医书内容的广泛,也反映出当时方技各家的发展传流情况。”(魏启鹏、胡翔华《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一)第2页李学勤序,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下面,通过对秦汉古籍、简帛文书及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集中探讨战国、秦汉时期方技家与神仙家的养生思想及其方法特征,即方仙道的理论与流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文#章}来<源@ ww>w.z/hgx}zz.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