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陀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 rNying-ma Yon-tan 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相传宇陀三岁时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
王惟一,或名惟德,约生活于987~1067年间,里贯无可考。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王惟一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1026),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奉诏竭
朱肱(约11世纪至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原籍为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因同安旧属南安县,故有称其为南安人。苏颂之父苏绅是仁宗朝有名的文字侍臣。曾为官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死于任上,苏颂因随父徒居丹阳,故亦自称丹阳人。
苏颂幼承家教,勤于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 。曾举进士,历仕三司使、军器监及司天监等职。政治上支持王安石变法革新,积极参预制订新法、整顿盐政、兴修水利、抑制兼并及发展生产,又参预军制改革,率兵击败西夏进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比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又传原籍为河北甘肃宁杨边村(今师素村),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
张子和(约1156--1228) 金代医学家。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 考东)人。继承刘完素学说而有新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以为三法能兼众法,切责医师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
李东垣(1180--1251) 金代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