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是指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处在清醒状态下又与外界中断联系,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的状态。在主观感受上常呈现“恬淡虚无”的境界。入静程度取决于功夫的深浅,入静境况也往往随气功的进展而步步深入。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平
不同时代的人所依据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不同,对气功入静的认识深度也不同。从历史发展来看,呈现为逐步深入的趋势。
古人对入静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如何来达到入静以及达到入静状态所呈现的现象的描述上。例如,要求做到“澄神虑静,无私无营”,“
入静即是由一般的觉醒状态进入气功态的过程,又是气功态的表现。入静是练功人在练功过程中,在意识清醒与意念集中的情况下,思维活动比较单一化,杂念减少,心平气和,对无关的内外刺激因素反应减弱的一种特殊功能状态。它即异于清醒,也与睡眠不同。这种差别
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
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很多。气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具有先进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医疗保健方法。
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瘀而
这里的“心”是指心理、精神,“身”是指形体及其生理功能。顾名思义,自我心身锻炼方法是指发挥意识能动性,对自身的精神、形体进行锻炼的一类方法。
1、气功锻炼含有丰富的心理锻炼内容:中医典籍
医学发展到现在,重视的多是向外界寻求保健治疗的方法。例如,不断地寻找新的更有效的化学药物代替旧的药物;利用声、光、电、热、磁等物理研究方面的新技术,研制新型的物理检测、诊断和治疗仪器;研究新的生物疫苗以便更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利用日光浴、温泉浴、砂疗、泥疗等所谓的自然疗法等等。总而言之,如
此类功法以周天运转为基础。“周天”一词源于夭文周天说。《礼记·月令》:“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周天功早在《行气玉铭》、《周易参同契》中已有反映,但并未明确提出“周天”之名。到了西晋,葛洪才在他的《大丹问答》中指明:
即把意念集中于身体内某一部位使之入静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内视意守、纯意念意守、神光意守三种。内视意守即闭目垂帘,用国内视所守之处。如守下丹田者,目珠下转以视脐下;纯意念意守即单纯用意念守于某处;神光意守即目光前视后慢慢闭合、目光回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