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死亡对每一家庭都会带来沉重打击,极度悲伤的父母会感到失去生活的意义,[1]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2]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因此,医护人员在精心护理病儿的同时,更要理解病儿父母的心理感受,一旦病儿死亡要及时与其父母配合,使他(她)安全度过心理障碍期。
1 病儿死亡后父母的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后,父母极度悲伤,lindeman[5]将此种悲伤心理反应分为五期。第一期极度痛苦期:父母一旦得知小儿病死,感到异常悲伤;第二期全心贯注期:亡婴父母凝视着已死的病儿,心情茫然;第三期内疚感期:父母感到对病儿疾病的治疗未竭尽全力,有负罪感;第四期敌对反应期:部分亡婴父母可能会怪罪医护人员,他(她)可能会臆想病儿的死亡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不当有关;第五期丧失理智期:部分父母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哭、叫、与医护人员吵闹等)。
近期的许多研究将上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6~8]第一期:麻木茫然期(休克期),此阶段亡婴父母反应迟钝,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第二期:极度悲伤期,表现为伤心、恸哭、内疚、自责;第三期:孤独期,亡婴父母已认识到现实发生的事情,比较理智地承认事实。
但部分亡婴父母的悲伤心理呈特殊的表现形式,有时竭力哭闹,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欣慰表情,甚至劝导家庭其他成员或护理人员不要过度悲伤。[2,9,10]虽然亡婴父母此时过度悲伤,意识不甚清晰,但事后他(她)对当初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会有清晰的记忆。jost[11]报道一亡婴父母在其病儿死亡后6年仍能清晰记得当初医护人员的面容,并能准确地复述出当初劝慰他们的言辞。该作者调查了14对亡婴父母,其中12对父母对当初医护人员给予他(她)的劝导及理解感到由衷的安慰,悲伤的心情似乎减轻了许多。上述调查提示,医护人员正确了解病儿死亡后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过程,给予恰当的讲解和劝慰,有助于亡婴父母病态心理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2]
2 如何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对父母心理影响属于剧烈的应激反应,它使机体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骤升,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的症状。[12]因此,正确护理死亡病儿父母,使他(她)尽快度过目前的困境,有助于他(她)心理健康的尽早恢复。
2.1 静听死亡病儿父母的陈述
父母一旦得知病儿死亡,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允许他(她)尽情哭泣,让其积压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尽量静听亡婴父母伤心的诉说,给予一定安慰动作,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心,使亡婴父母的心情得到安慰。[13]
2.2 提供病儿与其父母接触的机会
如果病儿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护理人员应该为其父母提供拥抱或抚摸病儿的机会。fina[15]认为亡婴父母希望他(她)的声音是病儿死亡前听到的唯一声音。如果因为抢救的原因,病儿死亡前父母无机会与之接触,一旦证实病儿已死亡,也宜尽量提供父母拥抱亡婴的机会,让他(她)亲自为病儿洗浴、更衣。miles[16]认为虽然为亡婴洗浴、更衣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但大部分病儿父母迫切希望自己来最后照顾已故的幼儿,他(她)认为这是做父母的应有权利(如果护士代替服务,似乎侵犯了他(她)的人权),护理人员不宜打扰他(她)与病儿最后的接触机会。一位亡婴的母亲这样说:孩子死后,护士小姐劝我离开,以便她们为孩子换衣,但我告诉她们我愿意亲自为孩子做最后一次服务,他出生的那一天我就照顾他,他死后我也要守护着他,这是做母亲的权利。综上所述,病儿死亡后,如果护理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其父母与之接触,则有利于父母心理健康的恢复。
2.3 谨慎地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护士在与病儿父母交谈时,宜选择恰当的言辞,切忌讲让亡婴父母悲伤的语言。此时,亡婴父母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没有更恰当的安慰言辞时,宜双眼深情地注视亡婴父母,这胜于不合适的言语安慰。[12]许多研究发现对于过度激动的父母,给予镇静药不是消除悲伤的好办法,镇静药只能延缓死亡病儿父母麻木、茫然的持续时间,不利于心理康复。
2.4 建立纪念卡^健@康 养 生(保{健 网 《w《ww.zhgx}zz.[cn $版权所有》$
1 病儿死亡后父母的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后,父母极度悲伤,lindeman[5]将此种悲伤心理反应分为五期。第一期极度痛苦期:父母一旦得知小儿病死,感到异常悲伤;第二期全心贯注期:亡婴父母凝视着已死的病儿,心情茫然;第三期内疚感期:父母感到对病儿疾病的治疗未竭尽全力,有负罪感;第四期敌对反应期:部分亡婴父母可能会怪罪医护人员,他(她)可能会臆想病儿的死亡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不当有关;第五期丧失理智期:部分父母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哭、叫、与医护人员吵闹等)。
近期的许多研究将上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6~8]第一期:麻木茫然期(休克期),此阶段亡婴父母反应迟钝,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第二期:极度悲伤期,表现为伤心、恸哭、内疚、自责;第三期:孤独期,亡婴父母已认识到现实发生的事情,比较理智地承认事实。
但部分亡婴父母的悲伤心理呈特殊的表现形式,有时竭力哭闹,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欣慰表情,甚至劝导家庭其他成员或护理人员不要过度悲伤。[2,9,10]虽然亡婴父母此时过度悲伤,意识不甚清晰,但事后他(她)对当初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会有清晰的记忆。jost[11]报道一亡婴父母在其病儿死亡后6年仍能清晰记得当初医护人员的面容,并能准确地复述出当初劝慰他们的言辞。该作者调查了14对亡婴父母,其中12对父母对当初医护人员给予他(她)的劝导及理解感到由衷的安慰,悲伤的心情似乎减轻了许多。上述调查提示,医护人员正确了解病儿死亡后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过程,给予恰当的讲解和劝慰,有助于亡婴父母病态心理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2]
2 如何理解死亡病儿父母的悲伤心理反应
病儿死亡对父母心理影响属于剧烈的应激反应,它使机体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骤升,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严重者呈休克的症状。[12]因此,正确护理死亡病儿父母,使他(她)尽快度过目前的困境,有助于他(她)心理健康的尽早恢复。
2.1 静听死亡病儿父母的陈述
父母一旦得知病儿死亡,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允许他(她)尽情哭泣,让其积压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尽量静听亡婴父母伤心的诉说,给予一定安慰动作,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心,使亡婴父母的心情得到安慰。[13]
2.2 提供病儿与其父母接触的机会
如果病儿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护理人员应该为其父母提供拥抱或抚摸病儿的机会。fina[15]认为亡婴父母希望他(她)的声音是病儿死亡前听到的唯一声音。如果因为抢救的原因,病儿死亡前父母无机会与之接触,一旦证实病儿已死亡,也宜尽量提供父母拥抱亡婴的机会,让他(她)亲自为病儿洗浴、更衣。miles[16]认为虽然为亡婴洗浴、更衣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但大部分病儿父母迫切希望自己来最后照顾已故的幼儿,他(她)认为这是做父母的应有权利(如果护士代替服务,似乎侵犯了他(她)的人权),护理人员不宜打扰他(她)与病儿最后的接触机会。一位亡婴的母亲这样说:孩子死后,护士小姐劝我离开,以便她们为孩子换衣,但我告诉她们我愿意亲自为孩子做最后一次服务,他出生的那一天我就照顾他,他死后我也要守护着他,这是做母亲的权利。综上所述,病儿死亡后,如果护理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其父母与之接触,则有利于父母心理健康的恢复。
2.3 谨慎地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护士在与病儿父母交谈时,宜选择恰当的言辞,切忌讲让亡婴父母悲伤的语言。此时,亡婴父母心情异常激动,护士在没有更恰当的安慰言辞时,宜双眼深情地注视亡婴父母,这胜于不合适的言语安慰。[12]许多研究发现对于过度激动的父母,给予镇静药不是消除悲伤的好办法,镇静药只能延缓死亡病儿父母麻木、茫然的持续时间,不利于心理康复。
2.4 建立纪念卡^健@康 养 生(保{健 网 《w《ww.zhgx}zz.[cn $版权所有》$
^健@康 养 生(保{健 网 《w《ww.zhgx}zz.[cn $版权所有》$
^健@康 养 生(保{健 网 《w《ww.zhgx}zz.[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