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林 兰进 徐锦堂
摘要:概述了天麻生活史和栽培生产的研究进展,及天麻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现状,提出了天麻研究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天麻 生活史 化学 药理▲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种名贵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麻还具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1,2]。天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仅对天麻的研究作一概略回顾。
1、天麻生活史
天麻属兰科(orchidaceae)非自养型植物,没有根和绿叶,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养。天麻种子无胚乳及其它营养储备,仅由胚及种皮构成,胚组织无器官分化。早在1911年,日本学者kusano报道:天麻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是靠消化侵染的蜜环菌获得的,天麻与蜜环菌是一种共生关系。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天麻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大量研究[3,4]。徐锦堂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并分离出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5]。萌发菌的分离成功,使人们充分认识了天麻由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成熟生长变化的全过程,即天麻完成生活史的全过程是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真菌供给营养[6]。天麻种子萌发靠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供给营养,发芽后的原球茎靠同化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但是,研究发现蜜环菌对天麻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天麻与真菌相互作用的形态与解剖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工作,揭示了天麻种胚被紫萁小菇侵染后的萌发动态,以及蜜环菌侵染原球茎、营养繁殖茎后细胞结构的变化[7,8]。还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从物质相互交流同化产物的运输途径方面,进一步观察到标记的紫萁小菇仅由天麻胚柄状细胞侵入胚体,种胚萌发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壁及胞间连丝运送营养,形成?
大量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进一步揭开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为天麻栽培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栽培研究
天麻一直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供药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60年代初,开始采用野生蜜环菌、天麻和木材三者同时种在一穴内的栽培方法即三下窝栽培法,但这种栽培方法产量低、生产周期长;70年代以后,天麻栽培研究迅速开展,特别是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成功使天麻栽培生产有了新的突破,改进为活动菌材伴栽法,这种栽培方法缩短了生长周期,但是培养菌材与栽培天麻脱节;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为固定菌材栽培法,这种栽培方法既增加了产量又节约菌材。活动菌材法比三下窝栽培法增产2.18倍,固定菌材法比活动菌材法增产1.7倍。
随着研究的深入,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栽培生产中用改善或补充营养条件的方法,如换土、换菌材、添加树叶等,对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有利,可以持续获得高产。此外,用特定的电磁波辐照种麻(tdp)进行人工栽培,试验证明应用tdp对提高天麻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作用[12]。
天麻同化营养方式特殊,在高等植物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异养型植物。在天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所以,蜜环菌是决定天麻栽培生产的关键。对蜜环菌培养方法、木材选择以及纯菌种培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3,14],研究结果显示:许多种树木均可作为栽培天麻的菌材,并不仅限于小叶青杠树,但不同种菌材栽培天麻,天麻苷含量有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可以在林间栽种天麻,利用小杂木间伐材,不与粮争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不少地区在寻找新的栽培途径。如利用地下室、人防工程、地洞等栽培天麻,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效果。随着天麻箱栽技术等集约化栽培方式的推广,天麻栽培生产不再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受场地和土质的限制,易于控制温度、湿度,扩大了天麻生产范围。
用种子繁殖天麻是培育种栽,解决大面积生产种源、防止品种退化以及进行良种定向培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天麻有性繁殖获得成功,对天麻有性繁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菌带须根菌床法、树叶菌床法等,其中,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解决了天麻栽培中退化的问题,这种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30%左右,播种半年最高穴产量达到3.5 kg,取得了显著效果。此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发明奖,这种栽培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进行了天麻杂交育种研究,天麻杂种优势利用试验结果显示,天麻类型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3、化学成分
50年代,从天麻中分离得到香荚兰醇;70年代以后,用石油醚和70%乙醇从天麻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成分,根据光谱分析、衍生物制备和苦杏仁酶水解确定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β-谷甾醇、蔗糖、d-葡萄糖苷、柠檬酸、对称单甲酯及棕榈酸。另外,从天麻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成分,根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证明,除与石油醚和70%乙醇提取的前4种化合物相同外,其它3种为琥珀酸、对羟基苯甲酸、1,4-二取代芳环化合物。试验证明天麻素即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天麻的主要成分。在对新鲜天麻的成分分析中,从乙醚和正丁醇的抽提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得到9种酚性成分,经鉴定分别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3,4-二羟基苯甲醛、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对羟苄基乙基醚、三[4-(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柠檬酸酯和4,4-二羟基二苄基化合物和4-乙氧甲苯基4-羟苄基醚。 [健 康&养 生 保/健>网* 《w}ww.zhgx)zz.
摘要:概述了天麻生活史和栽培生产的研究进展,及天麻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现状,提出了天麻研究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天麻 生活史 化学 药理▲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种名贵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麻还具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1,2]。天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仅对天麻的研究作一概略回顾。
1、天麻生活史
天麻属兰科(orchidaceae)非自养型植物,没有根和绿叶,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养。天麻种子无胚乳及其它营养储备,仅由胚及种皮构成,胚组织无器官分化。早在1911年,日本学者kusano报道:天麻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是靠消化侵染的蜜环菌获得的,天麻与蜜环菌是一种共生关系。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天麻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大量研究[3,4]。徐锦堂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并分离出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5]。萌发菌的分离成功,使人们充分认识了天麻由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成熟生长变化的全过程,即天麻完成生活史的全过程是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真菌供给营养[6]。天麻种子萌发靠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供给营养,发芽后的原球茎靠同化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但是,研究发现蜜环菌对天麻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天麻与真菌相互作用的形态与解剖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工作,揭示了天麻种胚被紫萁小菇侵染后的萌发动态,以及蜜环菌侵染原球茎、营养繁殖茎后细胞结构的变化[7,8]。还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从物质相互交流同化产物的运输途径方面,进一步观察到标记的紫萁小菇仅由天麻胚柄状细胞侵入胚体,种胚萌发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壁及胞间连丝运送营养,形成?
大量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进一步揭开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为天麻栽培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栽培研究
天麻一直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供药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60年代初,开始采用野生蜜环菌、天麻和木材三者同时种在一穴内的栽培方法即三下窝栽培法,但这种栽培方法产量低、生产周期长;70年代以后,天麻栽培研究迅速开展,特别是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成功使天麻栽培生产有了新的突破,改进为活动菌材伴栽法,这种栽培方法缩短了生长周期,但是培养菌材与栽培天麻脱节;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为固定菌材栽培法,这种栽培方法既增加了产量又节约菌材。活动菌材法比三下窝栽培法增产2.18倍,固定菌材法比活动菌材法增产1.7倍。
随着研究的深入,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栽培生产中用改善或补充营养条件的方法,如换土、换菌材、添加树叶等,对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有利,可以持续获得高产。此外,用特定的电磁波辐照种麻(tdp)进行人工栽培,试验证明应用tdp对提高天麻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作用[12]。
天麻同化营养方式特殊,在高等植物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异养型植物。在天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所以,蜜环菌是决定天麻栽培生产的关键。对蜜环菌培养方法、木材选择以及纯菌种培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3,14],研究结果显示:许多种树木均可作为栽培天麻的菌材,并不仅限于小叶青杠树,但不同种菌材栽培天麻,天麻苷含量有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可以在林间栽种天麻,利用小杂木间伐材,不与粮争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不少地区在寻找新的栽培途径。如利用地下室、人防工程、地洞等栽培天麻,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效果。随着天麻箱栽技术等集约化栽培方式的推广,天麻栽培生产不再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受场地和土质的限制,易于控制温度、湿度,扩大了天麻生产范围。
用种子繁殖天麻是培育种栽,解决大面积生产种源、防止品种退化以及进行良种定向培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天麻有性繁殖获得成功,对天麻有性繁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菌带须根菌床法、树叶菌床法等,其中,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解决了天麻栽培中退化的问题,这种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30%左右,播种半年最高穴产量达到3.5 kg,取得了显著效果。此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发明奖,这种栽培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进行了天麻杂交育种研究,天麻杂种优势利用试验结果显示,天麻类型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3、化学成分
50年代,从天麻中分离得到香荚兰醇;70年代以后,用石油醚和70%乙醇从天麻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成分,根据光谱分析、衍生物制备和苦杏仁酶水解确定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β-谷甾醇、蔗糖、d-葡萄糖苷、柠檬酸、对称单甲酯及棕榈酸。另外,从天麻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成分,根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证明,除与石油醚和70%乙醇提取的前4种化合物相同外,其它3种为琥珀酸、对羟基苯甲酸、1,4-二取代芳环化合物。试验证明天麻素即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天麻的主要成分。在对新鲜天麻的成分分析中,从乙醚和正丁醇的抽提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得到9种酚性成分,经鉴定分别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3,4-二羟基苯甲醛、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对羟苄基乙基醚、三[4-(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柠檬酸酯和4,4-二羟基二苄基化合物和4-乙氧甲苯基4-羟苄基醚。 [健 康&养 生 保/健>网* 《w}ww.zhgx)zz.
[3] [4] [健 康&养 生 保/健>网* 《w}ww.zhgx)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