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体验到,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心脏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耐心脏之所以与情志有关,又是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的结果。脉,就是血脉,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过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来实现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变异。由此看来,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是要保证心主血脉的正常进行。又如何使心主脉正常呢?
《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合脉也……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又说:味过于咸……心气抑,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认为,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而脂肪食品食用过多,可出现脂肪心,又易引起动脉硬化,在饮食中最好选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盐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病大有好处,因为钠盐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又易引起高血压等。